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昌起義

1927年起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昌起義
Remove ads

南昌起义、八一起義(香港、澳门、新加坡作南昌起义,台湾作南昌暴動[7][8][9][10][11],是中國共產黨领导,以国民党左派革命委员会名义[12]於1927年8月1日針對中國國民黨(主要目标为国民党右派蒋中正宁汉分裂后在南京组建的南京政府)在江西南昌发动的武装奪權事件。南昌起义被视为第一次国共内战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直辖与间接管辖的武装力量事实上退出北伐战争的时点。

事实速览 南昌起义, 日期 ...
Thumb
当时作为起義军总指挥部的江西大旅社,现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Remove ads

背景

1926至1927年間,亦即北伐期間,國民政府因「容共」或「清黨」兩種意見衝突,造成內部分裂。1927年1月,北伐軍攻克武漢,當時以國民黨左派人士為中心的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武漢方面國民黨人士主張容共並擁戴汪兆銘。3月10日在武汉召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免除蔣中正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職以外其他公职。蒋在南昌发表《告黄埔同学书》,表明不接受该决议,遂率領一批國民黨人於南京另組政府,是謂寧漢分裂

1927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提出國民黨內之共產黨員,受第三國際指使,企圖顛覆,破壞國民革命,要求取消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黨籍,隨即通過「清黨原則」,成立「清黨委員會」,全面進行清黨,并清除共产党人,为四一二事件

7月15日,武漢政府知悉蘇聯顧問鮑羅廷欲分化政府以助中國共產黨奪取武漢政府權力之策略後,决定和平分共。武漢政府宣佈正式與中國共產黨分裂及逐其黨員,遂決定取締中國共產黨言論,又通過「取締共產議案」,罷黜鮑羅廷及其他蘇聯顧問,是謂寧漢復合(中國共產黨則稱為寧漢合流)。由於南京武漢兩方面都先後取締中國共產黨和镇压中國國民黨左派,故中國共產黨宣称這是孙中山「革命失敗」。

Remove ads

序幕

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七一五事件使大革命失敗,中共中央决定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13]:153。在武汉中共中央(瞿秋白主持),根据在江西九江中央负责人士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等人建议,决定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暴動,第一次國共合作結束。张发奎称:“在第二方面军之高级军官中的C. P. 分子如叶挺等须退出军队或脱离C. P.”[14]:406

同时,聂荣臻等军委同志听周恩来传达的大意:“国共分裂了,我们沒有別的办法,只有起义。今天,中央会议上作了决定,要在南昌举行起义。恩来同志还说,会议决定组织前敌委员会,指定他为书记。”[15]:807月20日,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邓中夏、叶挺等同聂荣臻在九江举行谈话会[13]:155:“在军事上赶快集中南昌,运动二十军与我们一致,实行在南昌暴动解决三、六、九军在南昌之武装。在政治上反对武汉南京两政府,建立新的政府来号召。”[14]:406领导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前敌军委、革命委员会成员和联席会议代表共有118名[16]

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张国焘、谭平山、聂荣臻、贺昌颜昌颐林伯渠吴玉章彭泽民张曙时徐特立高语罕许廷魂邹敬芳丁晓光肖炳章蔡廷锴姜济寰沈寿祯罗石冰黄太吉廖乾吾方维夏黄日葵童汉章李小青董芳城陈荫林郭亮韩符麟王积衡穆景周徐先兆古勋铭董朗徐成章毕士悌欧震刘明夏邹范黄云谷吕承文魏豪廖快虎何刚江采蘋冯冠英郑明英陶铸毛存湖肖克余涛史书元白鑫孙树成申朝宗黄克健李鸣珂袁也烈陈守礼黄序周、羊角、陈华向浒李逸民傅杰姜振海洪超吴高群举文忠谭家述彭鳌龚楚任善同陈文贵周士第李硕勋、林超伯,朱蕴山孟湘鉴陈日新林钧邓鹤鸣张余生王一德张开远李森蔡鸿干李嘉仲陈汉章黄灵彪章觉民王贯山李桂生蒋睦修饶思诚熊禹九潘先申邓有一章伯钧陈赓粟裕彭干臣陈公培朱其华周国淦曾延生刘九峰李宗昭欧阳洛吴鸣和

7月24日(一称7月25日),罗米那兹加伦、张国焘、周恩来在武汉开会,周恩来要求中央从速决定南昌暴动的名义、政纲和策略,切实计划发动湘鄂赣和广东东江工农,要求共产国际经汕头接济军火和物资;根据加伦提议,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13]:156。7月26日,周恩来离开武汉,同陈赓到九江与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恽代英等会商,周恩来指出:应该以土地革命为主要的口号;会后周恩来交代聂荣臻:到九江、南昌之间的马回岭,拉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到南昌起义[13]:157。周离后数小时,中共中央收到共产国际电报,指示“如毫无胜利机会,则可不举行暴動。”[17]

7月27日,周恩来秘密到南昌朱德住处,叶挺、贺龙部开到南昌[13]:157。同日,江西大旅社成立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組成(以后张国焘和谭平山也参加前委会议),会议决定7月30日晚起义[13]:157

7月29日上午,中央代表张国焘发密电称:暴动宜慎重,无论如何要等他到后再作决定;周恩来同前委商定:暴动决不能停止,继续进行一切准备工作[13]:157-158

7月30日早晨,张国焘抵南昌,在前委紧急会议称:起义如果有成功的把握,可以举行,否则不可动;应该征得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不可动[13]:158。前委成员称:“暴动断不能迁移,更不可停止,已受汪之包围,决不会同意我们的计划。在客观应当是我党站在领导的地位,再不能依赖张。”[14]:407张国焘受到强烈反对,说是国际代表意见,周恩来激动称:“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即刻回汉口去吧!”[18]:81周恩来说得气愤拍枱,20多年后称:“拍桌子这个举动,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13]:158争论数小時,谭平山会后主张绑起张国焘,周恩来制止称: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绑呢[13]:158

7月31日早晨,经开会,张国焘屈服,服从多数,决定当晚行动[13]:158。下午,起义最后准备,周恩来、贺龙、叶挺等在团以上干部会议宣布起义命令,明定各团营战斗任务[13]:158。第二十军第一团赵副营长到敌指挥部告密,一士兵发现后报告贺龙,前委遂提前2小时起义[13]:158-159

Remove ads

战斗序列

起义部队

張發奎轄第二方面軍建制下的第十一軍(副軍長葉挺,党代表聂荣臻)及第二十軍(军长贺龙),由九江秘密開抵南昌,與南昌市公安局長兼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朱德會合,準備發動武裝反抗。

葉挺事件發動前就是共產黨員。叶挺独立团扩编为六个团,即第二十五师的第73、75团、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3个团(原为空架子,叶挺去后组建了70、71、72团)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卢德铭为团长)。73团为叶挺独立团的直接继承者。葉部的蔣光鼐蔡廷鍇師(第十師)則效忠國民政府,不願受共產黨指揮。

  • 第二方面军 总指挥張發奎 参谋长刘伯承
    • 第十一军 副軍長葉挺,党代表聂荣臻。起事后,叶挺任军长。
      • 第十师 师长蔡廷锴(南下一出城在进贤县该师的主力力范进团解决,率部脱离,投奔陈铭枢)3个团4500余人。传统说法是蔡部并未参加南昌起义。[19]贺龙回忆“蔡廷锴有一个师,… … 在三十日、三十一日先后到达南昌,我们把他们赶到城外驻扎了。 ”《周逸群报告》记述“第十师蔡廷锴部之二十八团故意与我教导团及第二团为难,连毙教导团队长学生各一员,井将军部马匹完全夺去。贺得报告后,即约叶挺商量,适上午八时蔡已到南昌,写一信送贺、叶请示工作,措词非常恭顺,贺即请其来军部谈话,叶亦在坐,结果表示合作,并即写信送二十八团团长,令其退还马匹,但尚有二十匹好马不退。这可见蔡之不是诚意合作”。《蔡廷锴自传》回忆“车抵乐化站,贺龙部在该处握守向北警戒,……我见此情形,自念若不回去,则我师更为危险,遂打电话向叶挺请示。叶接我电话,请我即返南昌。返抵南昌,叶、贺已将朱培德、程潜驻南昌部队缴械,即召集会议,在南昌成立临时军政府。我当退既不得,逃更不能,只有俯首服从叶、贺之命。驻留数日。”
      • 第二十四师 师长古勋铭/董仲明。该师原是空架子,叶挺去后组建了第70、71、72团,共5500人全部参加起义。
      • 第二十五师 师长李汉魂 师参谋长张云逸 师部驻九江以南黄老门车站西端黄老门村。第73团、第74团重机枪连、第75团共3000余人参加南昌起义后改编,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任党代表
        • 第七十三团 团长周士第,党代表陈毅叶挺独立团,团部驻地九江马回岭。全团起事
          • 第一营营长符克振
        • 第七十四团 驻马回岭以南。王尔琢率重机枪连起事。到达南昌后,由七、八百名青年组织起来的一支队伍与原七十四团重机枪连合编为新的七十四团。团长孙树成,参谋长王尔琢
        • 第七十五团 驻黄老门西南。三个营起事。团长孙中一,党代表杨心畲
    • 第二十军 军长贺龙 党代表廖乾五 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全军参加南昌起义。军直属约2000余人。
    • 第九军 军长韦杵(未到职) 副军长朱德
      • 军官教育团 团长朱德。兵力一个营。
    • 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千余人,未追上南昌起义部队,后参加秋收起义
  • 南昌市公安局 局长朱德,400余人,起义后编入第二十军
  • 第三十军所属广东农军,800余人,起义后编入第十一军
  • 湖北全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人枪千余,起义后编入叶、贺部队
  • 在武汉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人枪五百余,其中八十余人参加南昌起义。
  •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约一团人,个别人参加南昌起义。其中陈毅临川赶上部队,任第73团指导员。
  • 第六军,2个团,未赶上南昌起义
  • 襄阳方振武部,未赶上南昌起义
  • 南昌起义爆发后,張發奎在九江解散了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但张发奎没有赶尽杀绝,给第二方面军党代表兼驻江西办事处主任郭沫若、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秘书李一氓,四军政治部秘书阳翰笙,11师政治部主任梅龚彬等人提供了一辆能坐四五人的铁道手摇车,8月3日晚几人坐着手摇车赶往南昌。几个人涂家埠站时遭遇从南昌败退下来的程潜和朱培德的溃军洗劫一空,郭沫若的眼镜被打掉,手表、自来水笔被抢走,扭打的过程中,手枪也被抢走了。李一氓等人也被推推搡搡挤到了一边,幸好开车的哨子响起,已有收获的那群散兵才丢下他们上车离开。郭沫若等人追赶已经南下的起义军,8月4日深夜在南昌以南不远处追上了贺龙部。郭沫若被火线任命为宣传委员会主任、总政主任,李一氓被任命为参谋团秘书长。
Remove ads

国民政府部队

  • 第五方面军 总指挥 朱培德
    • 警卫团:在藩台衙门和第五方面军司令部一起被消灭
    • 第三军 军长王均
      • 第八师
        • 第二十三团:在贡院背被消灭
        • 第二十四团:在东郊新营房被消灭
    • 第六军 程潜
      • 第十九师
        • 第五十七团:在东南郊天主堂、匡庐中学被消灭
    • 第九军 金汉鼎
      • 第二十七师
        • 第七十九团:在东南郊大营房被消灭
        • 第八十团:在东南郊老营房被消灭

經過

南昌

Thumb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展品捷克斯洛伐克Vz. 24步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并非南昌起義時使用过的武器)

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朱德周恩來等指揮的暴動部隊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佔領全城,公佈《八一起義宣言》、《八一起義宣傳大綱》。晨6时,共歼3,000多人,缴5,000多支枪、70多万发子弹、数门大炮[13]:159。國民政府方面調集軍隊包圍南昌。

8月2日,革命委员会以吴玉章为秘书长、刘伯承为参谋长、贺龙代第二方面军指挥,叶挺代前敌总指挥兼代第十一军军长、朱德为第九军副军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同日聂荣臻、周士弟率马回岭第四军二十五师两个团3,000人到南昌,使起义军达20,500人[13]:159。8月3日,暴動部隊撤离南昌。

8月7日,張發奎率第四軍入南昌,接著追擊暴動部隊。蔣光鼐、蔡廷鍇師在南進廣東途中脫離部隊。又因天氣暑熱,長途行軍,且未鼓動群眾,後勤工作不佳,沿途逃亡的士兵很多。

8月30日会昌战役起义军进攻钱大钧部,钱部6,000人伤俘逃、3,000人退走,起义军1,000多人伤亡[13]:162-163陈赓任第20军3师6团2营营长,在会昌之战中,被打断了腿,留在傅连暲主持的长汀福音医院养伤,后在警卫员卢冬生护送下回到上海,在中共特科工作。8月31日,原定寻乌入东江,前委决定改由长汀、上杭入东江[13]:163

Remove ads

潮汕

9月5日,起义军先锋抵长汀[13]:163。9月19日,起义军占领廣東大埔县三河壩,主力第20军、第11军24师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下潮汕,9月23日起义军入潮安,9月24日入汕头[13]:165。留朱德率第25師(以73团为主),加入朱德的教导团及20军新组建的3师,约3,000多人[13]:166,堅守三河壩,抗击钱大钧部3个师的追击。苏联顾问等坚持得取得共產國際海運的援助[13]:164,起义军南下主力在途中遭粵軍和中央軍夾擊。

9月26日,起义军在汕頭市牛屠地召开数万人群众大会,周恩来作讲演,号召人民斗争,解放自身;第20军第3师守潮汕约1,000人,前方只有第11军第24师和第20军第1师、第2师约6,000人,9月28日起义军在揭阳北部向山湖地区进击[13]:166陈济棠粵军第四军十一师、十三师和新编第二师由广州往粤东会合王俊警备旅,占领揭阳、汤坑;第八路军副总指挥黄绍竑率第七军2个师在粤北渡韩江上游,钱大钧留在梅县松口镇监制三河坝[13]:166。起义军主力伤亡2,000余人,歼敌3,000千,9月30日凌晨退回揭阳;黄绍竑部9,000人沿韩江西岸突袭潮州,9月30日黃昏起义军撤守潮州,10月1日凌晨2时撤守汕头[13]:167。起义军最终於湯坑大敗,20军2个师投降,领导机关分散突围。後谭平山、周恩來、劉伯承、賀龍、葉挺等主要負責人離隊,分別前往香港上海。董朗、颜昌颐率第24师余部1,200人多人,10月7日部到达陸豐,與农军會合,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13]:169-170

朱德所部撤出三河坝时剩2,000多人,路遇溃败下来的20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率领的200余人,得知南下部隊失敗後,朱德坚决反对解散队伍,提出隐蔽北上去湘南。派師長周士第、師黨代表李碩勳去中央彙報。10月16日到福建武平,还有2500人;10月17日击退追敌,剩下1,500多人。部队到达江西安远的天心圩的状况时:“师长、团长均皆逃走,各营、连长亦多离开。”[20]师以上军事领导干部只剩下朱德,政工干部全走了。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74团参谋长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把1927年的中国革命比做1905年俄国革命。此時部隊約800人,编为一个纵队,朱德任纵队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下编3个步兵大队,1个特务大队,1个机炮大队(一门82迫击炮、两挺手提机关枪、两挺重机枪),编余军官编成教导队。

後朱得知滇軍故交范石生部駐紮韶關,1927年11月化名王楷投奔范部,改编为第16军47师140团。1927年12月上旬听说叶挺举行广州起事,朱德率部南下到韶关时,广州起事失败,接收了起事残部200多人。1928年1月實情被國軍偵知,范石生通风让朱德离开。

Remove ads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南昌起事後當日上午,譚平山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名義,在南昌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通過《中央委員宣言》,成立由鄧演達(未參與)、譚平山陳友仁(未參與)、吳玉章彭澤民林祖涵賀龍郭沫若黃琪翔惲代英江浩朱暉日周恩來張國燾葉挺張曙時李立三徐特立彭湃蘇兆征宋慶齡(未參與)、何香凝(未參與)、于右任(未參與)、經亨頤(未參與)等25人[21]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其後,經亨頤、于右任分別在1927年8月13日的《漢口民國日報》上發表聲明,否認參與),並推選宋慶齡(未到)、鄧演達(未到)、譚平山、張發奎(時為國民黨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有意爭取其支持)、賀龍、郭沫若、惲代英組成主席團,以譚平山為主席團主席,吳玉章為祕書長,林祖涵為財務委員會主席,張國燾為農工委員會主席,惲代英代理郭沫若為宣傳委員會主席,張曙時為黨務委員會主席,劉伯承為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賀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兼第二十軍軍長,葉挺為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朱德為第九軍軍長。

在暴動部隊撤离南昌,南下廣東途中到達長汀時,革命委員會決定沿用國民政府的名義對外,並以譚平山為國民政府委員長,陳友仁顧順章王荷波蘇兆征等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9月24日,暴動部隊到達汕頭後,決定正式成立國民政府,並決定由譚平山任國民政府主席。25日張太雷到達汕頭,提出反對此前的決定,並即於第二天召開南方局會議,決定暫不發表國民政府名單。此事擱置,隨後形勢惡化而終不成事。

结局

1927年11月,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以违反共产国际指示所谓“政治纪律”问题,决定将谭平山开除出党,并给予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等人处分。张国焘制止不力,也被处分[22]

1928年1月,朱德发动湘南暴動,4月率部上井岡山,在寧岡礱市毛澤東會師,建立紅四軍

影響

Thumb
1967年10月《人民画报》上刊载的南昌起义旧址

本事件使中國共產黨開始擁有完全在其控制之下的武裝力量,是共產黨武力奪取政權的开端。在檢討本事件失敗原因的中共中央第十三號文件中,曾明确指出「只有決定四省()民眾武裝暴動,以及率領葉、賀軍隊暴動反抗武漢反動政府之政策,是算黨拋棄機會主義,而走上布爾什維克道路的新紀元。」[23] 因此,8月1日被中國共產黨定為其軍隊建軍節。不过,当时对外还是以国民党左派名义举行暴动[12]

評價

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說法是:

  • 打響了武装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4]
  • 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立人民軍隊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25]

中國國民黨(国民党左派除外)、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的說法是:

在中共之外的共产主义者中,反斯大林主义的派别中的一部分,如托洛茨基主义左翼共产主义对南昌起义持负面评价:

紀念

Thumb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Thumb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旗面上的“八一”即为纪念南昌起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於1933年6月決定,將8月1日定為中國工農紅軍的建軍節,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繼承。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公布的军旗、军徽上均缀有“八一”字样作为军队标志。在证件、帽徽、军服纽扣、腰带、军服内衬里、军服拉链扣等多处标有“八一”军徽的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将当时作为起事军总指挥部的江西大旅社辟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南昌於1977年在市區中心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並於1997年將紀念塔所處的廣場改名為「八一廣場」(原名「人民廣場」)。南昌市内尚有多处以“八一”命名的建筑如八一大道八一公园八一大桥等。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由汤晓丹导演的电影南昌起义。2017年公映的《建軍大業》也以此为题材,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的献礼片

相关人员

南昌起义参加者有2万多人,留下名字仅1,066人。南昌起义时陣亡11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死亡479人。已知的南昌起义参加者中,最后逝世的是彭猗兰。她在2010年6月29日逝世,享年102岁[6]

参加起事的国府人员

  • 蔡廷锴,时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左翼总指挥,南下出城时率部脱离起事部队
  • 侯镜如,时任第二十军教导团团长,1931年与中共失去组织联系,1933年转投国民政府
  • 文强,职务不详
  • 龚楚,时任第二十军补充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将领,1935年转投国民政府
  • 区寿年,时任第十一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三营营长,随蔡廷锴脱离起事部队
  • 彭士量,时任第十一军第十师营长,随蔡廷锴脱离起事部队

参加起事的中共人员

直接参加南昌起义的中共人员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的有18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7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的3人[6]

  • 开国元帅
    • 朱德: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
    • 刘伯承: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 陈毅:起义军11军25师73团指导员
    • 林彪:起义军11军25师73团1营7连连长
    • 贺龙:起义军第20军军长
    • 叶剑英:第4军参谋长
    • 聂荣臻:起义军11军党代表
  • 开国大将
    • 粟裕马日事变后,粟裕从就读的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下水管道逃出,辗转到了武昌。被组织安排到叶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4师军事教导队入了党,当了班长。
    • 陈赓:从苏联回国后被组织安排到唐生智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特务营营长,实际上担负着保卫党中央机关的重任。四一二事变后,汪精卫指示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把特务营缴械解散。陈赓随周恩来于七月下旬秘密到达九江,七月二十七日抵达南昌担负起义总指挥部的保卫工作,和李立三一起在起义中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接管了江西省的银行,并把没收的大批财产用汽车送往总指挥部参谋团。撤离南昌时,陈赓被调到贺龙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 第三师第六团第一营任营长。
    • 许光达:黄埔五期,随队从广州迁入黄埔武汉分校,被编入炮兵大队第十一队继续学业。四一二事变后,第五期学员不得不提前毕业。许光达到驻江西九江的张发奎第二方面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直属炮兵营任见习排长。南昌起义当天傍晚,许光达正在九江。第二天一早,许光达就接到指令:所有党员分头离开炮兵营,在九江城南门外集合,然后到南昌加入起义部队。许光达一行七人和接应人员接上头,到达南昌时已经是暴动的一周之后,起义部队已经南下。后在宁都赶上了担任后卫任务的第二十五师。许光达先后在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十一连任排长、代理连长等职务。
    • 张云逸: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说服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同意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参谋长卢德铭出任新组建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亦称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带领该团由武汉向南昌进发,未赶上参加南昌起义,遂转入山区,成为秋收起义的主力。8月1日起义当天,张云逸在马回岭第二十五师师部成功掩护第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不被师长李汉魂扣留,使第二十五师两个多团部队顺利加入南昌起义队伍。
    • 谭政: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亦称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特务营任文书。南昌起义第二天,警卫团根据党的指示,乘船离开武汉东下赴南昌。张发奎当时已经封锁了九江口。警卫团于行驶途中在湖北阳新弃船上岸,改由陆路奔赴南昌,追赶起义部队。因起义部队已大踏步南撤,警卫团未能赶上,根据党的指示留了下来,后来成为秋收起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罗瑞卿:黄埔五期。七一五事变后,黄埔武汉分校解散,师生改编为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任副班长。南昌起义爆发时,教导团在九江被张发奎缴枪,罗离队返回武汉寻找党。
  • 开国上将
  • 开国中将
  • 开国少将
  • 未授衔省部级以上
    • 唐子奇:第20军教导团。后任林业部副部长
    • 徐特立:南昌起义爆发后,作为湖南代表参加西华厅联席会议,任革命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党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 郭沫若:南昌起义爆发后,8月3日与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等人在铁路工人协助下,乘坐手摇车赴南昌。8月4日郭沫若赶到南昌,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主席、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
    • 阳翰笙: 南昌起义爆发后,8月3日与郭沫若等赴南昌,任叶挺的第24师党代表,参加了叶挺指挥的击败钱大钧的会昌之战和粉碎黄绍竑的围追之战。汀州会议之后,任起义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保卫汕头之战和流沙遭遇战。
    • 吴玉章:南昌起义后,任革命委员会委员、秘书厅秘书长等职。在南昌期间,吴玉章与贺龙住在一起。随后随贺龙指挥部南征,参与了部队指挥、后勤组织和群众工作等。
    • 李一氓:南昌起义爆发后,8月3日与郭沫若等赴南昌,任参谋团秘书长。随军南下广东,参加过流沙会议。
    • 范长江:在贺龙第二十军教导团当学生兵,不久即升班长,随军赴南昌。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随部队南移,途经抚州、瑞金等地,最后驻守潮州。10月初,国民党军张发奎部包围了潮州,在突围战斗中,范长江被冲散。
    • 李何林:任第十一军第2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共党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随军南下,参加三河坝作战
    • 梅龚彬:南昌起义爆发后,8月3日与郭沫若等赴南昌,任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指导员。随部南下,后在海陆丰参加彭湃领导的武装起义。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