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一六事变
以陳炯明為首的武裝政變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六一六事变(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又之稱爲廣州蒙難、陳炯明叛變)為1922年6月16日广州一場武装政变。陈炯明因主張联省自治而與堅持北伐統一的孫文政見相左,故當日突然率部下粤军發難,武力驱逐孫文並消滅广州军政府;期间粤军炮轟总统府、逼孙部繳械並占领炮台兵工厂等军事要塞,孙中山则率海军戰艦炮擊粵軍報復。
![]() |
Remove ads
背景
总结
视角
1920年7月直皖战争后,段祺瑞下台,但是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奉系军阀仍然没有恢复《临时约法》。8月舊桂系把持護法軍政府發難揮師進攻粵東閩南,第一次粵桂戰爭爆發,陈炯明所部粤军从福建回師,11月击败桂軍夺回广州后邀请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回广东。孙中山抵達广州改编军队由其直辖。
1920年12月12日,孙文召集残留广州的非常国会议员开会,但因法定人数不足无法开会,遂召开座谈会。与会者多主张在广州建立民国中央政府、另立总统。1921年1月1日,孙文在军政府发表演说称:
此次军府回粤,其责任固在继续护法,但余观察现在大势,护法断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吾人从今日起,不可不拿定方针,开一新纪元,巩固中华民国基础,削平变乱。方针维何?即建设正式政府是也。盖护法不过矫正北政府之非法行为,即达目的,于中华民国亦无若何裨益。况护法乃国内一部分问题,对内仍承认北京政府为中央政府,对外亦不发生国际上地位之效力。所以数载以来,北政府尚自命为中央政府,外人仍承认之,而视我等则为土匪,视我等护法区域则如土匪区域。……此种机关,岂能代表中华民国而与北庭对抗乎?[1]
陈炯明主张实行“联省自治”(省民选举议员和地方长官等),建立美国式民主联邦;这与孙中山的北伐、武力统一的主张有所冲突。
1921年1月12日,由广州残留议员组织的“非常国会”在广州复会。4月7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北京政府、直系、奉系军阀及湘、桂、鄂等省均不表示承认,广东省议会亦开会反对。孙中山实施武力统一全国之策,与陈炯明的联省自治主张发生冲突。陈炯明主张先定省宪,以确立民治的基础;再议国宪,循序渐进地推进和平统一。他认为北伐系消耗广东的資源与北方争霸,並命部下向孙文提出了如下质询:
一、南方选举总统,无异自树目标。一旦北方来攻,何以御之? 二、广东现时军实是否充实,饷项是否丰饶?果有战事发生,究竟能支持几时?[2]
6月桂系军阀再次进逼广东,是為第二次粵桂戰爭,陈炯明带兵迎敌。此战虽击败桂系,但粵軍戰後死伤全军五分之一,士气頓遭重挫。
10月8日,“非常国会”通过孙文递交的“北伐出师案”。孙文随即将粤军编为约3万人的“北伐军”,于15日向广西进发。12月4日,孙文抵达桂林,在此设立“北伐大本营”。陈炯明对此进行抵制,拒不离开广州。
1922年2月13日,北伐軍進抵湘南[3]:301。
3月,在陈炯明的劝说下,滇省督軍唐继尧表示不会支持北伐,湘省督軍趙恒惕亦拒绝北伐军取道全州入境。[2]3月21日,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鄧鏗在廣州遭人刺殺,國民黨指控陳炯明為兇手[3]:443,但亦有人認為鄧鏗不是被陈炯明所殺。[4]
4月16日,孫中山在梧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北伐大本营迁至韶关,陳炯明拒絕參加會議[3]:443。20日,陈炯明辭去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之职,率部离开广州,返回惠州,布防于石龙、虎门一带,同时命令部將叶举率部火速由桂返粤,孫中山遂以伍廷芳為廣東省長[3]:649。
5、6月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认为广东已经稳定,便于5月6日协同胡汉民、许崇智出师北伐,与奉军张作霖一同夹击直系。但5月8日奉军战败消息传来,叶举等人见状便于当日率军抵达肇庆,5月9日,北伐军自韶关出发,兵分三路进入江西,5月10日孙中山电令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要求各军不得擅自开进广州,要求叶举部驻扎于肇庆、罗定、阳春、高州、雷州、钦州、廉州等地,但叶举拒不从命,于5月18日开进广州,提出“清君侧、除宵小”等口号,矛头指向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5]。20日,叶举又与粤军诸将致电孙文,要求恢复陈炯明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之职,遭孙文拒绝[2][3]:654。23日,蔣介石致函陳炯明,勸説其服從廣州政府[3]:665。
5月25日,北伐軍占領南安,蔣介石向孫中山建議先鞏固後方再北伐[3]:884。27日,孫中山任命陳炯明“以陆军总长办理两广军务,所有两广军队,悉归其调遣”,陳炯明拒不就任[3]:890。31日,廖仲愷致電蔣介石,促其南下制衡陳炯明[3]:917。6月1日,为说服陈炯明参加北伐,孫中山令胡漢民留守,带两营警卫自韶关返回被粤军控制的广州城,命令陈炯明到广州面谈,陈炯明则不做回复[3]:919。6月2日,孫中山派人勸説陳炯明,未果,孫中山電令蔣介石立即率軍赴廣州[3]:745。同时北洋直系曹锟等人提出方法,要求南北总统共同下野,以促进和谈。5月28日孙传芳通电全国,请求南北总统一起下野,29日齐燮元电劝徐世昌退位。直系诸将领、官僚一时间纷纷催促徐世昌下野,徐世昌本来就是1918年段祺瑞与冯国璋争斗起来推举出的中间派,无兵权也无人望,被迫于5月31日发表通电声称自己愿意下野,但要“合法办法”辞职,希望延缓一些时间。6月1日天津旧国会203名议员发表联合宣言,指责徐世昌为非法选举上位,6月2日吴佩孚部下钱少卿打电话到总统府多次,询问徐世昌何时离开北京。如此种种,导致徐世昌被迫下台。[3]:937[5]
6月3日,叶举宣布广州戒严。同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暨北方知名人士二百余人致电孙中山,请孙实行与北方总统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前言。孙后来澄清从没有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约定。
“ | 与徐同时下野之约言,不知其从何而来。吾在民国元年,曾有与宣统同时退位之语,而今日与徐同时下野之说则无有;其或造谣生事者,根据于与宣统同时退位之语而来,不过假此以荧惑世人耳目耳。如吾果有與徐世昌同時下野之語在前,是無異承認其為合法、承認其為正式總統,安能為之?吾之就總統職者,乃知名器之不可假借、職權之不可虛懸,正名定位,不使是非混淆,以亂天下人之耳目。名分既定,則吾自無與徐同時下野之理。[6] | ” |
事实上,最早提出南北总统同时下野的是孙传芳于1922年5月28日给广州护法政府的通电。[7]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宜昌孙传芳主张孙徐退位之电文
6月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對駐華各國公使发表声明,尊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唯一大总统。[3]:982-9836月8日,李烈钧、许崇智、黄大伟、汪精卫等通电,主张以孙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3]:1013
黎元洪撤销了对孙中山的通缉令,并于6月15日下令全国停战。[5]此時北伐軍已占領吉安,陳炯明乘機要求南北總統同時下野[3]:1056。
Remove ads
陈炯明兵变
6月13日,陳炯明密令部下,準備襲擊廣州,陈軍在白云山一带宣布戒严,叶举等人纷纷前往广州[3]:1040。同日,北伐军占领赣州,检获陈炯明与吴佩孚、陈光远图谋夹击北伐军的电函多件。主要有[8]:105-107[3]:1041:
(一)吴佩孚抄示陈光远与陈炯明11日电。略谓:前与尊处所定夹攻孙军计划皆未照行,本月7日,虽击败逐退孙军于赣州城三十余里外,但敌增兵前进,志在得城。赣州一失,全局即难收拾。务于本月15日以前,照行所订计划,否则所订南北统一后北南吴佩孚、陈炯明正副总统条件,概作废纸。
(二)赣州搜出之陈炯明与陈光远电。陈炯明去电略谓:“贵军宜聚兵三南,予由惠州夹击,必操胜算,对许崇智所部及其本身,务取完全消灭主义,对黄大伟、李烈钧等军,实行缴枪解散。”陈光远回电略谓:“三南地方辽阔,赣军不敷分配,今引孙军深人,赣城险固,死亡必多,足下以后夹击,敌必首尾不顾,是为上策,望尊处照办。”
(三)许崇智军攻克赣州时,又搜获陈炯明部与赣州密函。略谓:孙定18日总攻击,“陈部决计先期与我军协同动作。敌右翼最强,宜先翦除,请我帅速令重兵出三南,陈部即由连平进兵,与我军夹攻之。南雄方面,是否应与三南同时并进,信丰方面军队若干,何日可出三南,均请先电确示,以便告陈部动员相应”。
6月15日,廖仲恺奉孙中山之命前往惠州邀请陈炯明出面,在石龙被扣留[3]:1053。当天,叶举、洪兆麟、杨坤如等于白云山总指挥处开秘密会,晚10时,叶举指授诸将领围攻总统府、占领行政机关及派兵进驻韶关各方略。并悬赏二十万元谋害孙中山,许事成后大掠三日。由洪兆麟部首先发难。[9][8]:118-119
6月16日,陈炯明部占领广州,宣布取消广州政府,部下劫掠各重要机关,断绝广州与外界交通,声明服从旧国会,并炮击总统府和观音山住所粵秀楼。15日夜10時,廣州政府接到陳炯明即將叛變的密報,16日凌晨3時,探得陳軍各部從市郊向市區開動,孫中山旋即離開總統府前往海珠[3]:1067。孫中山剛到海珠,陳軍就控制了廣州,封鎖各交通要道[3]:1067,於4時占據各政府機關,並向總統府圍攻,陳軍從觀音山上掃射粵秀樓一帶,被總統府衛隊擊退,上午10時,陳軍從觀音山炮擊粵秀樓,總統府衛隊長姚觀順率部掩護宋慶齡等人潛出[3]:1068[10]。孙中山各部队相继遭到缴械。总统府警卫军,被第二师军队收缴。驻于兵工厂的陈策、朱卓文所部五营,死力抵抗,坚守附近之五座炮垒,与陈军杨坤如部战斗数小时之久。后为杨部猛力攻击,卒将该军击溃,死伤甚众。海军陆战队的长堤司令部,被熊略旅长所部缴械。而广东此时的要塞虎门炮台,当日已为黄凤纶所占领,钟景棠部也先已占领鱼珠等炮台。[11][3]:1068长洲炮台因司令马伯麟率海军陆战队坚守,与海军舰队成犄角之势,使得叛军不能陈兵北江,以阻碍北伐军回粤。[12]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登上永豐艦後,孫文率領珠江上忠於其的海軍艦隊對陳軍進行砲擊。在此過程中,關於砲擊的目標、傷亡,是否針對平民等,各方各執一詞。
登上永丰舰后,孙文首先下令入赣北伐军回师攻粤。6月16日晨,外交部长伍廷芳登舰谒孙,孙向伍表示:“今日我必率舰队,击破逆军,戡平叛军而后已。否则,中外人士必以为我已无戡乱之能力,且不知我之所在”[13][3]:1070。
6月17日晨,孙中山率领“永丰”、“永翔”、“楚豫”、“豫章”、“同安”、“广玉”、“宝壁”各舰出动,由黄埔经过车尾炮台,“驶至白鹅潭,乃命各舰对大沙头、白云山、沙河、观音山、五层楼等处之叛军,发炮射击。各叛军闻声落胆,皆纷纷弃械逃遁”。后各舰经中流砥柱炮台返回黄埔。[14][3]:1071午前5时,粤军钟景棠部下一千人,迫使孙军陈策部下三百人解除武装。但陈策因附近停有炮舰四舸为后援,不轻易屈服,双方因之展开战斗。正午,“永丰”舰及炮舰二舸通过珠江,在行驶中,用小口径炮向对面河之陈军宿舍轰击至数十发,陈军以小枪应之。此次变乱,因不带挑衅外国人色彩,故一般外人颇为安定。[15]午后5时许,海军又一度开炮,但不久即停[16][3]:1071。而据美國駐廣州领事报告[17],孙中山16日午后,即开始炮轰广州市,17日下午又重行开炮。(This bombardment was repeated Saturaday,June 17)。17日下午1时,孙文率“永丰”等七舰从黄埔出动,在广州内河海珠、天字码头、士敏土厂前各处炮击市区,又向白云山、越秀山、大沙头、沙河等处遥射。至下午3时,第一轮炮击结束。5时,第二轮炮击开始,至7时结束。两轮炮击共开炮约100发,着弹点多为人烟密集的城区。
炮击发生时,海珠一带居民纷纷呼救,街上行人被成片炸倒;在东堤一带,几乎所有商铺全被炸毁,宾客满座的冠月茶楼更是直接中弹,30余人或死火伤;在河南、越秀山、沙河、大沙头,民房多被炮击损毁。在两轮炮击中,广州房屋损失总计不下500万元,无辜平民死难者多达数百人。但在国民党方面则称此为“叛军死于炮火者约数百人”[18]。根据国民党的记录,孙中山于16日表达了自己发炮的目的:“令舰队发炮轰击广州叛军,以示正义之不屈,政府威信犹在”。是日(十六)晨,外交部长伍廷芳登舰谒孙,孙向伍表示:“今日我必率舰队,击破逆军,戡平叛军而后已。否则,中外人士必以为我已无戡乱之能力,且不知我之所在”[19]。十八日,美国副领事侯士顿(J.C. Huston)登舰谒孙中山,抗议美国在长堤的房产受到炮轰的毁伤。侯士顿向美国务院报告说[20]:
在星期六(十七日)的炮轰中,两座美国房楼给炮弹毁损了。楼外明显的悬有美国的国旗,一位美国人差点给机关枪流弹所伤。广州基督教书院也为一大炮流弹所击。
一般人认为孙中山将会继续轰炸。因此我觉得应向孙提出抗议。在十八日,我偕同美国驻南中国舰队司令班尔上校(Captain Baum)到黄埔海圻舰上会晤孙中山。我向他抗议美国在长堤的房产受到轰炸的毁伤,并指出广州是无军事设防的城市,无辜平民已死伤不少。孙答曰:『我轰炸广州也是一个抗议。明天我将继续轰炸。假如你能说服这些军队(指粤军)退出市外,而由魏邦平来维持善后,我就答应不再开炮。』我(美国领事自称)告诉孙中山,说我不是来做调人的,所以不能干预他们的事。
当孙中山于16日下令海军开炮时,舰队司令温树德“意颇犹豫”[21],而各舰舰长“皆不愿开炮,但为孙派严密监视,谓天大事情,由总统负责,各舰长无话可说,只得向空乱轰一阵,当时毁坏地方较少,实原因于是”[22]。但是,根据美国领事所得的情报,舰上军官被水手以手枪威胁,强迫向长堤岸上市区开炮,这些水手是孙中山前在「海员公会」(Seamen's Union)招募上船的[20]。
一名在东堤的逃難者對砲擊表示:“从前龙(济光)莫(荣新)在粤,地方濒危,尚不敢惊扰居民至此。今次彼此同是粤人,仍不惜糜烂大局,真可哀矣”[23]。事件发生后,叶举等粤军将领电请当时在惠州的陈炯明返广州维持局面。章太炎也于19日发电文支持陈炯明贯彻其“联省自治”的主张,并另电劝孙「去」非常大总统之「号」,离开广州。电文中说[24]:
惠州陈竞存先生鉴:徐酋(徐世昌)将覆,僕已电劝中山去号,中山暗于时机,而君又果于报复,遂成此祸。但中山可仇,西南联省果可背,「联省自治主义」果可弃否?愿君明以教我。
当日,海军全体官兵通电讨伐陈炯明。电谓:“我等奉命声讨,先行炮击,冀其私心一悟,改逆从顺,免受天诛。如彼仍顽抗,恤恶不悬,当合各省护法大军,协同扫荡,以免护法大业,功亏一筏,谨驰电闻。”[8]:153下午,孙中山驻省城军舰炮击东关及白云山陈炯明部,广九车也震毁一部,陈军抢掠甚惨。[10]海军受到还击之后,各舰即退出省河。[25][3]:1213
國民黨方面認為,陈炯明部在兵变后控制與论,“粤城各报,因受检查,对于战事,完全不能登载。”“广州自陈炯明举兵变乱后,一切新闻消息及报告、专论均己失其自由,除霄港报馆尚有一二家未被收买者外,鲜能得其真相。”“各通讯社及访员发出之新闻多被检阅,并禁止登载。”[26]学者伍立杨認為,孙炮击的是“叛军驻点”,而不是市区的居民房,部分报刊曲解孙中山炮击广州[27]。孙中山本人则认为,炮击“叛军驻点”对广州市区居民造成的损失,应由陈炯明承担[26]。
蒋中正其时正在家乡奉化守制。18日,孫電促蔣來廣東,6月29日蔣到黃埔,登上永豐艦見孫,此时,因珠江江面已基本被粤军火力封锁,“永丰”等舰已走投无路。形勢持續惡化,永豐艦受到威脅,蔣介石急請孫移居下艙,而自守舵樓,冒險通過車歪炮台,直駛至白鵝潭,始脫離險境[28]:112。7月8日,舰靠近英法租界沙面,泊于白鹅潭。由于白鹅潭系广州对外通商口岸,由英法军队控制,孙文遂能在此躲避粤军火力。蔣在孫處於危難而急需時趕來,使得孫在以後對蔣有更深、更多之信任和期望[29]:164。蔣奉孫電召赴永豐艦參贊軍事行動達42日,咸認蔣日後在國民黨內政治地位的攀升此為重要之契機。[30]孙中山的后人回忆,陳炯明聽闻蔣登上永豐艦后,面色發青,說蔣在孫身邊,必定出許多鬼主意[29]:165。19日,孫中山下令北伐軍從江西回師戡亂[3]:1151。20日,陳炯明突襲佔領韶關[3]:1154。
22日,黃埔附近的海軍將領徐樹榮、李天德、李安邦等率軍前往海珠,與孫中山計劃反攻廣州[3]:1182。23日,孫中山從楚豫艦前往永豐艦[3]:1193。因深恐孙文再次开炮轰城,广州总商会于6月27日派出25名代表,由伍朝枢随同,前往永丰舰与孙文交涉。在听完代表们讲完城内遭炮击造成的情況后,孙文说:
若果陈氏今早抵省,我即今早开炮;今晚返省,即今晚开炮。汝等既赞成之,则自负责任。如其不来,我亦何必开炮……总之,陈氏一日在省,则省城地方一日不宁。汝等既系来请我勿再开炮,这又何难。若能本汝等之良心,主张不欢迎陈氏,作消极的抵制,则彼自讨没趣,自然不来省,则我亦可日内离去省城。否则彼来,我亦可来耳。[31]
Remove ads
孙中山反击

6月23日,香山县长吴铁城与顺德县长周之桢联合宣布独立,合两县民团六千人拥护孙中山。[32]陈永善带兵二千人、飞机二架,赴香山剿办,“击退孙系县长吴铁城所部,并击毙吴部民军六十余人。吴已败走,香山全归陈炯明部占领,袁带所部已返香山”。[33]
此次粵变突然,一时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陈炯明军队乘北伐军队陆续入赣之隙,占据众多交通机关及工厂。6月27日,胡漢民率領贛南北伐軍準備回師廣州[3]:1222。30日,李烈鈞亦率領滇軍回粵[3]:1240。此时,因北伐军大部已返韶州,孙中山遂决定与陈军决战,下令加强黄埔戒备,防止长洲炮台失守。海军司令温树德下特别戒严令,各舰长前往永丰舰,表示服从之意。[34]同日,蒋作宾缴获陈炯明与陈光远相约夹击北伐军的电报。电称:“北伐军攻下赣州,抄获陈光远、陈炯明往来电二十余通,内容系约定夹击李烈钧、许崇智者。”[35]
7月1日,北伐軍各部抵達廣州城外,陳炯明假意致電孫中山求和,同時試圖買通海軍襲擊長洲,事敗[36]:1。同日,香山民军黄明堂占领雷州,钦廉发生兵变,陈炯明、叶举等“已处于四面楚歌之中”。[37]7月2日,北伐军许崇智、李福林、朱培德、黄大伟各部进入粤境,誓言三路进攻韶关。陈炯明分兵堵截,异常忙碌。孫中山召見各艦長,要求堅守黃埔[36]:8。同日湘南北伐軍主力抵達韶關郊外[36]:9。4日,280名國會議員電請孫中山令海陸軍限期剿滅陳炯明[36]:18,廣東國民大會亦通電討伐陳炯明[36]:19。5日,陳炯明再次向廣州政府求和[36]:20。8日,許崇智率北伐各軍集結南雄[36]:29。
7月9日,海軍陸戰隊隊長孫祥夫部投靠陳炯明,長洲炮台失守[36]:31。10日,孫中山率海軍各艦轟擊車歪炮臺,進駐白鶴潭[36]:71。11日,北伐軍進攻韶關[36]:76。13日,陈炯明求援于吴佩孚、李厚基,吴已电令闽督李厚基就近出兵援粵,李乃将王献臣团改编为旅以出峰市,高全忠之第二师出韶安,又令辛桂芳月编一旅出平和,分三路入粵,以断北伐军之后路。[38]15、16日,北伐军进攻帽子山,与粤军大战。18日,许崇智部克服翁源,随后旋失旋复,两日后复失。19日,陈炯明心腹陈觉民求援于吴佩孚,请吴迅攻赣南,“务将孙中山之部众歼除,以杜后患”。[39]同日,陳炯明軍試圖以水雷炸永豐艦失敗[36]:125。滇軍亦驅逐柳州的陳軍[36]:126。
7月22日,海军报告陈军拟在白鹅潭谋害孙中山未逞。[40]同日,北伐军退出韶关、翁源,驻始兴之北伐军三千人被包围。陈炯明部因军费浩繁,“特开赌业以资应付军饷,将所有赌博税金既充军费”。待战局告一段落,陈炯明至广州后,再行綦止。[41]24日,许崇智中路军在河源遭受重创,陈炯明军改守为攻。由于连续作战、战线延长,形势对北伐军不利,粤军定于26日发起总攻击。陈炯明任关国雄为驻梧水陆各军总指挥,命黄志桓率部开赴韶关。[42]27日,许崇智部与陈军在英德、新丰各处激战,仅英德一县即得失凡三次,最后粤军洪兆麟、叶举、钟景棠等全力夺回。北伐军仍然屯驻于翁源、曲江一带,而与陈军相持不下。[43]29日,北伐军自韶关附近失利,被迫全线退却,直至始兴县属之江口,收容部队,重加整顿。[44]

8月3日,北伐軍許崇智部於粵東北失利,退入福建[36]:126[45],孫中山派人赴福建聯絡王永泉[36]:234。4日,陳炯明占領南雄[36]:236。7日,蒋介石以韶关未复,赣南复失,南雄不保,第一师降敌,前方军队已失重心,劝孙中山离开广州,另图发展[36]:256。次日,居正、程潜亦劝孙中山离粤,另谋出路,孙中山未允。9日,北伐军回师途中,在韶关遭到陈军阻击。同时,受到曹锟、吴佩孚所派北军的进攻及广西陆荣廷旧部沈鸿英在赣西的袭击,三面受敌,不得不分途向赣、湘、闽、滇等地退却。回师平叛之举,终于落空。[46]孙中山被迫于是日离开广州,前往香港[36]:266。10日,孫中山抵達上海[36]:272。
英国总领事傑彌遜于11日向北京英公使作下面一段报告[47]:
八月八日下午,孙中山的美籍顾问诺曼来访,他说他和孙谈了一天,孙决定要离开广州,问我能否相助。诺曼并秘密的告诉我,现泊在广州的日本驱逐舰队的队长曾表示愿意带孙离粤,但是,孙决定不接纳,因恐怕受日本保护,会给美国一个不良的印象。我与香港海军当局商量后,即告诉诺曼说「摩汉」兵舰(Moorhan)将可送孙去香港,然后他可转乘邮船「俄国皇后」(Empress of Russia)赴沪。
无疑的,孙中山这次在南方的逗留,给广东和广西两省一个浩劫(calamity);其在政治上的无能(political incompetence),也是一个特出的例证。
根據香港英文報刊士蔑西報的報導,孙离粤的消息传出后,广州市民大感快慰。半闭门的商店,立刻全行开业。十日晚,全市放爆竹[48]。8月15日,陳炯明回到廣州自任粵軍總司令[36]:309。
Remove ads
后续
1922年10月,孙文将忠於其的北伐军改名“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蒋中正为参谋长,从闽南方向讨伐陈炯明;又派邹鲁联系驻广西的滇、桂军及驻西江的粤军,组成“西路讨贼军”。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沈鴻英等部代表於12月26日在廣西藤縣大湟江舉行「白馬會盟」,出師討伐陳炯明[49]。
1923年1月,流亡的孫文與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越飛在上海見面,商談中俄兩黨合作問題後,於1923年1月26日共同發表宣言。同月,“西路讨贼军”进入粤境,陈炯明戰败。14日,忠於孫的粤军纷纷倒戈,拥护孙回粤。陈炯明次日通电下野,率忠於其的粵軍撤往惠州。1923年2月15日,孙文回到广州,并于3月2日在广州重建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廣州革命政府)。
在陳孫決裂之前,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對陳炯明和孫文二人均有聯繫與合作。蘇俄代表如馬林、西比里亞科夫對陳頗為讚賞,甚至認為其治國能力不下於孫文。陳獨秀亦意識到陳孫必將分裂,認為「論道理應聯孫、論實力應聯陳」[50][51]。
在中國共產黨方面,當事變爆發,孫的总统府遭炮轰后,中共中央發表紧急决议支持孙文。而中共黨員陈公博(廣東人)則公然在报刊上支持陈炯明。中共中央特派员张太雷抵粤要求其赴沪解释时,陳公博則表示其“今后独立行动,不受党的约束”,更在党组织会议上宣布另组“广东共产党”。1923年春,中共中央以“分裂组织、违抗纪律”为由将其开除党籍,成为中共党纪史上首个被清除的一大代表。此後陳公博在赴美留学期间,彻底转向反對共產主義的立场[52]。
事變之後,共產國際最初仍未立即棄陳,部分代表在報刊上稱陳為「革命督軍」。隨著時間推移,馬林、越飛等人逐漸認識到陳既無意推行社會主義改革,也日益“右傾”,認為其對革命缺乏實際助力。陳獨秀此後向共產國際坦言,陳炯明「對社會主義毫無研究與信仰」。1922年7月,共產國際正式決定推動國共合作,採取「黨內合作」的方式,並命令中共服從。這與中共二大原先的「黨外聯合」路線有所衝突,但最終在馬林強力推動下,中共領導層(雖有爭論)仍同意部分黨員加入國民黨,並在杭州西湖會議確定「聯孫反陳」的方針。孫文在陳炯明兵變,被迫流亡上海後,也因勢所迫,轉而公開接受蘇俄與中共的協助,開始改組國民黨,從而開展第一次國共合作[50][51]。
Remove ads
紀念
1924年,國共展開合作,廣州革命政府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黃埔軍校。孫文特地選擇六一六事變發生的6月16日作為開學典禮的日子,並在演講中提及兩年前的六一六事變,要求聽眾堅持“革命主義”[53][54]。
此後,國民黨及其機構(如黃埔軍校等)均會在6月16日舉行紀念活動(後稱為“总理广州蒙难纪念日”),內容一般為要求國民黨員毋忘孫文之“革命精神”等,此後6月16日更被南京國民政府定為一系列“革命紀念日”之一[55]。如蔣介石曾在事變七週年(1929年)發表“告同志書”,謂:“此役為本黨革命過程中嚴重之挫折,然總理大無畏精神所啟示,卒肇後此革命進展之始基;可見唯努力革命為能支配一切環境,而總理所謂最後勝利,必當歸于最後努力者,實為吾黨同志應永遠遵守之寶訓”[56][57][58][59][60]。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