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共产主义原理

1847年著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共产主义原理》(德語:Grundsätze des Kommunismus)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7年10月至11月间撰写的一部著作。它通过教义问答的形式[1],提出了25个有关共产主义的问题,并给出答案。恩格斯在文中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共产主义原理》也被看作是《共产党宣言》的草稿。[2][3][4]

在《共产主义原理》(下文简称《原理》)之前,恩格斯曾写作《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年6月9日,下文简称《信条》),同样采用了教义问答的方式,但只有22个问答。恩格斯随后建议马克思不再采用教义问答的形式,而是采用历史散文的叙事方式再次重写一遍,即《共产党宣言》(下文简称《宣言》) 。

这三份文件都试图阐明新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政治纲领:《宣言》直接借鉴了《原理》中表达的思想,并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最为重要的纲领宣言。因此可以说《信条》是《原理》的草稿, 而《原理》又是《宣言》的草稿。

Remove ads

背景

总结
视角

19世纪初,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激发了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傅里叶空想社会主义者,其理论认为改善社会现状需要通过合作而非自由市场竞争。此外,一些激进团体对恶劣的劳动条件感到失望,试图推翻当时的欧洲社会秩序以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

这种团体的例子包括成立于1836年的正义者同盟(以下简称“同盟”),而它又分离自1834年于巴黎成立的流亡者同盟[5]。“同盟”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团体合作,计划暴力推翻现有的社会秩序,以实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新耶路撒冷”[5]。然而,该团体不是由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工业雇佣工人或无产阶级组成的,它的成员多是记者、激进的政治人物和因工业革命而失去生计的工匠。 [5]

1842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隆莱茵报》的办公室第一次会面,当时马克思正在编辑《莱茵报》。 [6]这次会面并未带来什么结果。1842至1843年期间,两人都分别联系了正义者同盟,但并未加入。[5]

1844年,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巴黎摄政咖啡馆法语Café de la Régence第二次会面。这次会面标志着他们的友谊与合作的开始。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以寻求其他团体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 同年,马克思再次邀请正义者同盟的巴黎和伦敦分部加入“委员会”,同时“同盟”也邀请“委员会”的布鲁塞尔分部加入“同盟”并协助其政治上的组织工作。1847年初,“同盟”和“委员会”在众多方面达成了一致。[5]

在1847年6月2日至9日、11月29日至12月8日期间召开的两次代表大会上,这两个团体合并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恩格斯为这两次代表大会起草了不同版本的政治纲领。

在6月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了第一份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信条草案》[7]。马克思没有出席这次大会,但恩格斯出席了。[5]这份草案曾多年不为人所知,直至1968年才被重新发现。[8]

第二份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原理》。在该草案行将用于第二次代表大会之时,恩格斯对这两份草案行文所采用的教义问答形式有异议。于是在大会召开之前,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建议用历史散文的形式重新起草一篇纲领:

请你把《信条》考虑一下。我想,我们最好不要采用那种教义问答形式,而把这个文本题名为《共产主义宣言》。因为其中或多或少要叙述历史,所以现有的形式完全不合适。我把我在这里草拟的东西[a]带去,这是用简单的叙述体写的,时间十分仓促,还没有作仔细的修订。我开头写什么是共产主义,接着写什么是无产阶级——它产生的历史,它和以前的劳动者的区别,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的发展,危机,结论。

——恩格斯致马克思(1847年11月23/24日)[9][10]

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共产主义者同盟随即委托马克思撰写纲领。马克思直接借鉴《原理》中的思想,于1848年初发表了最终修订后的版本,即《共产党宣言》 。尽管马克思是《宣言》手稿的唯一作者,但其中的思想源自此前恩格斯的草案,因此一般认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为马克思、恩格斯两人。 [5]

Remove ads

内容概要

在文章的开头,恩格斯将共产主义定义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并简要介绍了无产阶级(特别是19世纪工人阶级)的历史。文章的观点在问答形式下按顺序和逻辑逐步表达出来,而每个给定问题的答案或多或少和紧随其后的另一些问题有关。

恩格斯将无产阶级的产生归因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他描述了无产阶级与历史上其他贫困阶级的区别、无产阶级悲惨而不稳定的日常生活,以及无产阶级对有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反抗。并认为最终所有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归于某个社会阶级,而这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将归为无产阶级。恩格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废除私有财产。这在过去显然不可能实现,然而由于现代新兴的大规模生产,这种解决方案已成为可能。这些生产力可以在合作而非市场竞争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起来以供所有人使用。然而恩格斯预言,要实现这个社会重组,无产阶级将不得不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因为资产阶级是不会自愿放弃其权力的。 [11]此外,由于工业革命的全球性,这种暴力革命最终一定会在所有国家发生,而不仅限于某些国家。 [12]

恩格斯预言,如果能够广泛实施的话,废除私有财产就能成为解决社会弊病的法宝,因为以前浪费在竞争中的努力和付出将被重新部署以造福所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和种族差异将逐渐消失,宗教也只会变得多余,从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恩格斯还断言,共产主义并不会像批评者所担心的那样对妇女或家庭产生有害影响,他驳斥了批评者的担忧,即认为共产主义意味着“公妻”(community of women)(这是一个19世纪的委婉说法,意思是说几个男人可以与某个特定的女性群体发生性关系)。相反,恩格斯认为,在现有的社会秩序下,这些遭到剥削的“女性群体”早已存在,而这剥削制度就是卖淫,共产主义将要推翻这种以私有财产和金钱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因此,恩格斯认为这些批评者的“恐惧”只不过是一种“道貌岸然的“伪善,并认为废除私有财产后,卖淫等现象将被消除,从而达到解放妇女的目的。 [13]

《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两篇文献也有所区别,比如在《宣言》中,马克思首先强调了历史上的技术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崛起,然后再介绍无产阶级;而在《原理》中,恩格斯先介绍的是无产阶级。

Remove ads

三份文献的内在联系

下表展示了这三篇文献中的一些文本素材的发展、重组和扩充的历程。[b]首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的语言经重新组织,并加上新的素材(用“—”引导)后写就了《共产主义原理》。

而重新起草《共产党宣言》的过程更关键,因为它的主要作者(变成了马克思)和叙事形式(变成了历史散文体)都与之前有所不同。 《原理》的前半部分被改写为《宣言》的第一部分,后半部分被改写为《宣言》的第二部分,倒数第二个问答被扩写《宣言》的第三部分,最后一个问答被改写为《宣言》的第四个部分。

由于问题很简短,下表中的所有问题都直接引用其中译本[15]的原文。而其对应的答案往往较长,因此这里将其进行了概括总结(除了第一个答案,因为它最短)。

更多信息 《信条》, 《原理》 ...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