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內科學

学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內科學(英語 :internal medicine)是臨床醫學的一個專科,幾乎是所有其他臨床醫學的基礎。其名稱來自於“治療内部器官的疾病”,[1] 包含了對疾病的定義、病因學、致病機理、流行病學、自然史、症狀、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檢查、鑑別診斷、診斷、治療和預後等。

內科學的方法是根據病史與檢查所見进行实验室與影像檢查,在眾多鑑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獲得診斷後,內科的治療方法包含追蹤觀察、生活方式、藥物、介入性治療(如心導管、內視鏡)等,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藥物的使用,旨在防止並處理副作用併發症

Remove ads

內科學的次專科

Thumb

內科學包含了依不同器官系統和病因而分類的次專科:心脏内科呼吸科肝膽腸胃科腎臟科(泌尿内科)、血液科腫瘤科內分泌科传染病科免疫科風濕科神經科儿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等,但各地甚至各醫院對次專科的分類可能有所不同。各个次專科多半有成立各自的醫學會,负责各自審查次專科醫師的資格並舉辦學術活動。廣義的內科學也包含了皮膚科眼科精神醫學復健科康复科)、放射科安宁缓和科環境及職業醫學科等非外科手术方式治療的專科。

词源和历史

“內科”一詞始見於明代醫家薛己的《內科摘要》之書名。謝觀一九二六年主持編纂的《中國醫學大辭典》中收有“內科”一詞,其義為"治內證之專門學”。所謂“內證”指內傷雜病。[2]從唐代開始內科學逐漸與其他專科區分開來,從宋代至明清時期,均以“大方脈”一詞來指代內科,直到英國醫學傳教士合信在1857年編譯出版的《內科新說》中,才正式使用了“內科”來翻譯英文的“Internal Medicine”一詞

在西方,從17世紀開始,歐洲醫學界轉向解剖病理學和實驗室研究,18世紀意大利解剖學家喬瓦尼·巴蒂斯塔·莫爾加尼被視為解剖病理學之父。 實驗室研究的重要性與日俱增,19世紀德國醫生兼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等醫學家為此做出了貢獻。在此期間,內科學作為一個融合臨床方法與輔助檢查的領域應運而生。[3]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