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冷核聚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冷核聚变是指常温、常压下发生的核聚变反应的假说。冷核聚变不同于恒星内部、热核武器和实验性聚变反应堆中高温、高压的“热”核聚变,也不包括常温的μ子催化聚变(1950年代就已证实,但不具实用价值)。目前,并不存在被主流物理学共识接受的冷核聚变理论或现象。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3月10日) |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4年3月10日) |

1989年,电化学家马丁·弗莱施曼和斯坦利·庞斯报告称其实验装置出现反常放热(“余热”)现象,声称其数量级无法依靠化学反应解释,唯一的可能性是核反应。[1]两人在论文中进一步报告称,实验检测到少量中子、氚等核反应副产物。[2]此外,该实验较简单,仅是一个发生于钯电极表面的的重水电解实验,可以使用小型电解装置在实验室桌面上进行。[3]本研究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3],引发了人们对低成本清洁能源的遐想。[4]
但是,该实验未能被其他科学家成功复现。起初大量实验者报告复现失败,少数“成功”的实验者也撤回主张;随后,人们指出最初实验中有许多可导致实验错误的漏洞;最终,人们意识到两人根本没有检测到所谓的核反应副产物。[4][5][6][7]清洁能源的希望也因此破灭。时至1989年末,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冷核聚变说”已死。[4][7][8][9][10]随后,冷核聚变普遍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科学。[11][12]1989年美国能源部调查报告认为,实验者报告的余热现象并非有用能源的确凿证据,不应向冷核聚变提供研究经费。2004年,美国能源部发布了审评近期研究的第二轮报告,依然没有改变最初的结论。[13][14][15]目前,冷核聚变研究很少能发表在经同行审评的期刊中,其研究所受到的审视低于主流科学研究。[9][16]
少数研究者依然相信冷核聚变存在可能。例如,谷歌公司在2019年资助了一项冷核聚变实验,并在《自然》期刊上发表论文,但该实验未能复现马丁·弗莱施曼和斯坦利·庞斯的实验结果。[17][18]为避免“冷核聚变”一词的负面联系,该领域研究者将其称为低能量核反應(Low Energy Nuclear Reactions, LENR)与凝聚态核科學(Condensed Matter Nuclear Science, CMNS),这个边缘科学群体仍在继续开展研究。[4][19][20][21][22][23][24]
Remove ads
歷史
冷核融合為大眾所週知起因於1989年3月「弗萊許曼-龐斯實驗」的爭議性——由科學家馬丁·弗萊許曼(Martin Fleischmann)與史坦利·龐斯(Stanley Pons)所進行。當時有許多科學家努力重複該實驗,卻發現無法再現一樣的結果[25]。人们对冷聚变最大的责难集中在其实验的低重复性和核反应产物不匹配两点上。[26]
2008年,日本大阪大學物理學教授荒田吉明宣稱完成第一次成功冷融合示範。在實驗中,荒田吉明使氘進入一個包含鈀與鋯氧化物之混合物中,在這種稠密的狀態下,來自於不同原子的氘原子核融合產生氦原子核。
2011年,義大利波隆納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物理系的科學家安卓·羅西(Andrea Rossi)與Sergio Focardi宣布已成功利用能源催化劑(Energy Catalyzer )引發冷核融合反應,但尚未普遍得到其他科學家證實。
参考资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