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凤仪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凤仪县
Remove ads

凤仪县中国名,治所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1]

Thumb
民国十四年(1925年)鳳儀縣震災畧圖,绘出了当时的凤仪县行政区域

历史

民国二年(1913年)4月,改赵州赵县,隶属滇西道(次年更名腾越道),次年1月因与直隶省赵县重名改为凤仪县[2]。因境内有凤山,原名三耳山,形似凤凰展翅,取“有凤来仪”之义,故名[3][4]。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县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省设12个政务视察区,凤仪县属第八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增加为16个政务视察区,改属第十二区;次年,视察区减为6个,又改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为15个视察区,改属第十一区。同年,政务视察区演变为行政督察区;至1949年,全省共14个行政督察区,凤仪县属第十一区。[5][6]

1950年2月1日,凤仪县属大理专员公署。1956年11月,撤销大理专区,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县属大理州。1958年,撤销下关市、大理县、凤仪县和漾濞县,合并成立大理市。1960年,撤销大理市,恢复为下关市、大理县和漾濞县,而原凤仪县成为大理县凤仪区(1983年属大理市,1987年改为凤仪镇)。[7]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民国二年(1913年),凤仪县设城中、城北、城西、城南四区,区下设乡镇[7]。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乡镇以下实行闾邻制,凤仪县设4个区,共42个乡、4个镇(闾、邻数目不详)[7]。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废除闾邻,改编保甲,凤仪县设4区、9乡、2镇、83保、844甲[8]。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除区建制,凤仪县设人和乡、天水乡、珠海乡、凤鸣乡、下关镇、彩云镇、凤鸣镇[7]。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完成乡镇保甲整编,凤仪县下辖天水、人和、珠油3个乡、彩云、凤鸣、下关3个镇,共59保、628甲[8]

1950年,凤仪县下辖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凤鸣镇[9]。1950年5月,凤仪县的关外地区(民国时期曾设下关镇)、大理县的关迤地区(曾设玉洱乡)[10]合并为下关区(次年改为下关市)[7]。1953年,凤仪县下辖3个区、43个乡、1个镇[8]。1954年3月,宾川县南村乡、上和乡划入凤仪县海东乡。1954年8月,凤仪县第二区(红岩地区)划归弥渡县。1955年9月,宾川县文武乡、向阳乡划入凤仪县海东乡。[7]1956年,凤仪县下辖11个乡、1个镇,县政府驻凤仪镇[8]

Remove ads

社会

Thumb
凤仪县民众教育馆门楼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凤仪县共有8633户,45481人[9]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