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刻目突带纹土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刻目突带纹陶器(日语:刻目突帯文土器,韓語:새김덧띠무늬토기),或译为叠唇花边口沿陶器[1],是一种弥生早期(前10世纪)分布于西日本的陶器。这一时期的陶瓮会在口沿上额外施加了一条刻目突带,有的瓮还会在腹部上方呈“く”字形,再施加一条刻目突带。“刻目”即有缺口的意思。突带只出现在瓮上,因此狭义的刻目突带陶器仅指瓮,广义上则指所有同一时期的陶器,包括浅钵以及壶,尽管上面没有突带。
![]() | 此條目可参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5年3月3日)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3月3日) |

这种陶器在日本主要分布于九州北部,包括较早的“山之寺式”和较晚的“夜臼式”,曾被划分为绳文晚期。但1978年后,多次发现这一时期的水田以及其他与稻作相关的遗迹,而水田稻作是区分绳文和弥生两个时代的标志。因此现在一般将这时期划分为弥生早期。

日本考古学家认为,刻目突带纹陶器是由本地传统的绳纹陶器发展而来的。进入弥生时代后,日本就出现了两类陶器,一类是从朝鲜半岛外来的“弥生系”,一类是本地的“绳文系”。弥生系陶器不仅包括不同的瓮,还有新的器型,如壶、豆、瓮盖等,在弥生前期迅速传播到了整个西日本,即“远贺川式陶器”;而刻目突带瓮属于本地绳文系陶器,从绳文时代的深钵演变而来,并没有随着弥生时代的到来而消失,而是在弥生前期继续使用,尤其在九州岛西部和南部地区,到了弥生中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瓮。
1990年代开始,在朝鲜半岛的河南渼沙里遗址等遗址也发现了刻目突带纹陶器[2]。碳14测得年代大约在前15-前10世纪。韩国考古学家认为日本的刻目突带纹陶器的起源与朝鲜半岛的有关。但朝鲜半岛的刻目突带纹陶器,无论是外观还是陶器组合,都与日本的不同,因此韩国考古学家主张在弥生早期渡来人有不多,朝鲜半岛的影响仅停留在陶器的装饰上。[3]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