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劉章職

臺灣清治時期官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劉章職(1795年12月21日—1852年7月12日),台灣縣捒東上堡土牛庄(今臺中市石岡區)人,在道光年間組織東勢義渡會。

生平

劉章職生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陰曆十一月十一日[1],石岡土牛大地主劉文進次子[2],祖先為大埔縣客家人[1]。道光十一年(1831年),劉章職因捐納獲貢生,並被任樸仔籬堡總理[1]。道光十二年(1832年)劉章職參與張丙事件有功獲賞六品頂戴[2]

Thumb
土牛劉屋老夥房「仗義卹隣」匾

道光十三年(1833年),一群女子從石岡搭船過大甲溪至東勢廟會看戲時,途中遭到船夫調戲,結果因驚恐造成船隻翻覆,十八位女子溺斃[2][3]。此時,劉章職出面調停,聯合胞弟劉濟川、訓導羅桂芳、監生廖光祖等人成立東勢義渡會,購置十甲餘田地以租穀雇用十二名船伕[1][2]。同年農曆四月,彰化知縣李廷璧贈「仗義卹隣」匾給劉章職[1]

道光十五年(1835年),東勢巧聖仙師祖廟重建落成,因劉章職之故,清廷贈「北城侯魯大夫巧聖先師牌位」懸掛於廟內[2]

咸豐二年(1852年)陰曆五月廿五日,劉章職於去世[1]。墓地為今日的台3線豐勢路)160.5k處旁[3]

Remove ads

身後

Thumb
石岡劉章職墓「仗義卹隣」坊

1931年春,劉章職後代劉雨生與東勢義渡會廖阿霖、劉阿來、廖阿甲、劉窓等人在劉章職墓前立牌坊,正面寫「仗義卹鄰」,背面為「正直好義」[2]。1933年,大甲溪鋼索吊橋建立,義渡工作結束[4]

劉章職後代認為劉章職墓前的石坊需要長草以利風水,還曾阻止鄉公所派人除草[5]。該家族先祖劉文進墓碑則是保持傾斜,也是因風水之說,把墓碑比擬爲牛頭[6]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