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部都會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部都會區(英語:Northern Metropolis,簡稱:北都)是香港政府推動的策略性區域發展計劃,旨在於香港北部構建一個融合創新科技、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育的綜合都會區。該構想最早由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21年10月6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1],規劃在20至30年內分階段實施,打造香港未來經濟增長與城市空間重塑的關鍵引擎。政府亦設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由行政長官親自領導,統籌跨部門協作與政策落實。
此条目讲述處於施工或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 |
概述
北部都會區涵蓋香港北區及元朗區北部,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約佔香港總面積三分之一。該區域包括天水圍、元朗、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新市鎮,以及多個處於不同規劃階段的新發展區,並整合了部分原邊境禁區土地。不同於傳統行政區劃,北部都會區是基於地理特徵、產業政策和跨境協同等因素規劃形成的綜合發展區域[2]。
政府指出,過往新市鎮發展未能有效解決「職住失衡」問題,導致大量新界居民每日需跨區通勤至維港都會區,加重南北交通壓力,亦限制新界潛力發揮。北部都會區的構想正是回應此一結構性問題,透過在地創造就業機會,促進人口與職位的空間重組。[3]
規劃理念強調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育並重,重點發展創新科技、高端專業服務等產業,同時改善職住平衡問題,並強調與深圳的協同發展,通過7個陸路口岸和規劃中的跨境交通基建,促進粤港澳大灣區要素流動。2023年10月,政府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將區域劃分為四大功能區:「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2025年財政預算案進一步明確,將優先投入資源推進創科用地、跨境鐵路等重點項目。
據政府數據,截至2025年3月,區內已啟動多個大型項目,總投資額達2,240億港元,預計最終可容納約250萬人口,提供65萬個就業崗位。其中創科產業預計創造15萬個職位,佔總就業機會約23%。
Remove ads
發展區域
北部都會區開發之區域以香港北區(尤其是粉嶺、古洞、羅湖),以及元朗區北部及洪水橋為主。並且致力於城鄉共榮以及積極保育。預計會以雙城三圈之計劃實施。[3]
2023年10月,當局宣佈將北部都會區分為四個大區域:[4]
- 「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涵蓋元朗和天水圍新市鎮、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元朗南新發展區,以及流浮山一帶。
- 「創新科技地帶」佔地300公頃,主要涵蓋新田科技城(包括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河套區,以及北環線沿線的牛潭尾地區。
- 「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包括上水、粉嶺、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以及研究中的新界北新市鎮。
- 「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位於北部都會區最東部,涵蓋紅花嶺、蓮麻坑、沙頭角、印洲塘等地區,可作康樂及旅遊發展。
當局指,北部都會區內也會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在洪水橋/厦村、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鎮共預留超過60公頃用地,供專上院校發展校園。目前理大、浸大、城大、恒大等19間專上院校參與北都大學教育城的諮詢活動及提交建議書,其中,有院校希望把整個校園遷至北都,亦有部分院校計劃在北都成立「衞星校園」。[4]2024年10月,政府發表施政報告,提到已在北部都會區預留至少80公頃用地,發展教育城。[5]
Remove ads
歷史
- 2014年,北環線開始被計劃,原計劃連結東鐵綫及西鐵線之用。
- 2021年10月,時任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北部都會區之計劃。但卻獲得不少人反對,更有人質疑表示這是懸浮半空。[6]不過政府仍表示有能力應付。[7]
- 2022年4月,當時為特首參選人的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會繼續北部都會區的計劃。[8]
- 於2022年度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李家超提到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方案,當中包括建造中鐵綫(北環線之延伸)及建設北都公路。
- 2023年10月,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施政報告,稱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指北部都會區將分為四大區域,由西至東分別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政府隨後公佈《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 指北部都會區可提供約3000多公頃的新發展土地,當中大概1400公頃10年內可供發展,提供超過50萬個新住宅單位,當局認為是香港未來房屋供應重鎮。[4][9]
- 2024年10月,施政報告提及會試行「片區開發」模式,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物色三個片區作試點,分別位於新田科技城、洪水橋/厦村和粉嶺北三個新發展區,並由投得片區的發展商綜合開發,公共設施建成後交回政府營運。2024年底前陸續為三個片區進行市場意向調查。[10][11]
實施
持份者反應
北部都會區發展區域的居民反應較為兩極。部分人認為北部都會區有助提升當地經濟,刺激北區樓市,也有利當區業主;亦有人擔憂會造成負面影響,規劃落實至少需要10到20年,且地鐵、車站選址等仍存在許多變數,並擔憂發展商、二手業主藉機漲價,住房供應量遠遠趕不上樓價上漲,增加置業困難。[13][14]
民建聯於2021年10月11日至18日期間,以實體及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共訪問939名現居於新界北部的居民。結果顯示84%受訪者支持政府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66%受訪者表示不認為北部都會區會影響政府財政,71%受訪者認同北部都會區最多新增的50多萬個住宅單位可幫助解決香港房屋問題;82%受訪者認為將加快港深兩地連接及緊密互動,對個人而言屬好事;63%受訪者認為自己或家人將受惠於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新增的65萬個職位。[15]
社民連形容建設「北部都會區」為超級世紀工程,涉及長時間及香港三分一人口和土地,或需動用兆計的資金,卻未有經過社會討論,政府亦未公開其研究方法、數據、可行性評估等資料。社民連又指,政府同時推進「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或會因此掏空庫房,並可能導致工程成本大幅上升及超支延誤,表明反對兩項工程。[16]
至於「北部都會區」發展所需成本,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強調「一造出有地就賺錢」,但表示未計過開發所需資金,強調歷史上開拓土地必定賺錢,亦可提供更多就業和住房,指任何負責任政府都應該要發展。[17]此令部分人質疑 「未計過數便提出計劃」是過於荒誕,有關長遠願景和構思離落實發展程序還有很長距離。[1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