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醫林改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醫林改錯》,凡二卷,清代王清任作品。王清任強調“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他親自去墳場、刑場觀察屍體。道光十年(1830年)撰成《醫林改錯》二卷,約3萬餘字,並繪有25幅臟腑圖譜。
内容
王清任绘脏腑图,按他所见描述各大器官,并从屠夫之口记载横膈膜存在一事。他主张“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段”,不过此事违背心主神明的传统,是“本不当说”。《医林改错》否认三焦,认为本无其事物。[1]
书中也有他对中医经典不合观察或自相矛盾之处的大量论述。例如:
- 《內經》認為尿液是食物中的水液進入大腸後,循下焦滲入膀胱。王清任卻批評說:“如此论尿從糞中滲出,其氣當臭,嘗用童子小便,並問及自飲小便之人,只言味鹹,其氣不臭……”,后解释说“中是珑管,水由珑管分流两边出水道,由出水道渗出,泌入膀恍为尿。出水道中有四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 他批评历代对中风、半身不遂的辨证是“病本一体,诸家立论,竟不相同”,又举例表示一些古方无用。他对半身不遂的解释是“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以补阳还五汤治。
王清任企圖建立「氣」、「血」系統,兩者不相通,血管中只流血,氣管中只行氣,主張心臟是氣管通路,認為心中無血。(这和中世纪欧洲将动脉认为是气道的概念类似,原因是尸体动脉无血。)他对疾病的论述集中于气血而非脏腑,强调补气活血、逐瘀活血。对于皮痒,他认为对证下药而无效常是因为淤血阻挠药力到达皮肤,按他的经验是加化瘀药可解。[2]
《醫林改錯》內载方剂33首,其中「活血化瘀」的方劑有22例,如五逐瘀汤(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补阳还五汤等,被稱為活血化瘀派的宗師。
Remove ads
评价
《醫林改錯》在醫學界褒贬不一,有人說是“集數十載之精神,考正數千年之遺誤”, 是“稀世之寶”;也有醫家認為是“醫林改錯,越改越錯”。后代中医多赞其方剂辩证,否其脏腑结构论。现代中医临床实验也认为此书方剂用处广泛。[3]然脏腑与解剖内脏之正式分割,为民国惲鐵樵所发明,以此否定王清任有时代错置之嫌。[4]
王清任雖然實地觀察屍體,堅持“親見臟腑”,[5]卻缺乏“系統的實驗”精神,亦乏“操作典範”,僅僅是动目而不动手。使得書中的結論過於草率,因此嚴重影響到本書的價值。
參考書目
扩充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