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蘭詩歌 (奧爾夫)

管弦乐作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蘭詩歌》(拉丁語Carmina Burana),亦譯為《博伊伦之歌》或《布朗尼之歌》,是德国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的大型合唱及管絃乐作品。內容取自同名的文學作品,是其中一首較為人所認識的二十世紀古典音樂作品,當中的開場及終曲《哦,命運》更是本曲的代表作。2009年,由英國廣播公司和其他機構所做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哦,命運》是英國近75年來最為人所認識的古典樂曲。[1]電視電影廣告中的配樂中经常出现。奧爾夫在创作的技法上,运用最简单的旋律素材、强烈吃重的节奏,将没有任何发展与变样的乐句大量的反反复复,在看似单调乏味的手法上,营造出源源不断的能量。

有關原作的背景資料

原來的文學作品《布蘭詩歌》,創作時間由於11世紀至13世紀不等,集合不同年代的神職人員的內容,再經過不同人所抄錄後所聚集而成的作品。詩集包含了超过240首由11和12世纪的诗歌和戏剧所组成,部分配有旋律,大部分为情歌、祝酒歌以及宗教歌剧。大部分以中世纪拉丁语写成,亦有中古高地德語古法語的篇章。

1803年,Johann Christoph von Aretin在本尼迪克特布蘭(Benediktbeuern)修道院发现了《布兰诗歌》。後來这部手稿被轉移至慕尼黑,現時存放於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內(對應簽名:clm 4660/4660a)。

後來經過學者舒麥樂英语Johann Andreas Schmeller對詩篇內容進行了编輯,於1847年正式出版發行了名為《布兰诗歌——来自本尼迪克特教团的歌》一书。

由於從手稿中,部份詩篇附有流行於9世紀及10世紀時期的無線紐姆記譜法,因此推定當時《布蘭詩歌》能夠以音樂表達出來,這種種特徵亦成為了奧爾夫以此為題的動機。

Remove ads

創作背景及結構

卡尔·奥尔夫在1935年发现了《布兰诗歌》,并在1935-1936年期间,对其中的24首进行了谱曲。由此诞生了一部全新的作品,尤其是在奥尔夫的作品诞生期间,世界上还无人对这部原始的中世纪旋律进行改编。

1937年6月8日,奥尔夫的作品在法兰克福歌剧院进行了首演。

奥爾夫將他的作品分為三個部份:

  • Primo vere(春天)
  • In taberna(在酒館)
  • Cour d'amour(愛之宮殿)

除了《布蘭詩歌》外,奧爾夫還創作了另外兩套作品:《卡圖利詩集》(Catulli Carmina)及《愛神的勝利》(Trionfo di Afrodite),合稱為“三部曲”(Trionfi)。然而後兩首的知名度及演出次數遠遠落後於《布蘭诗歌》。

器樂搭配

「布蘭詩歌」由一個大型管弦樂團配樂演出,包括:

更多信息 木管樂器, 銅管樂器 ...

曲目

本曲可分成三個部份,合共有25段,當中頭尾各兩首並歸納於三部份內。

更多信息 曲目, 中文 ...
Remove ads

其他使用

《哦,命運》歌詞翻譯

Thumb
《布蘭詩歌》中最著名的一首詩歌《啊,命運》手稿。圖中的人像便是代表運氣的女神福爾圖娜。

拉丁文中“Fortuna”所指的,可能是指在羅馬神話的“運氣女神”福爾圖娜(對應於希臘神話中的堤喀Tyche),司掌的是“機緣、機運、運氣”。不過現時絕大部份的中文翻譯都將其改稱作“命運”,其實並不準確。真正掌管命運的女神:在羅馬神話中的應該是帕耳開Parcae,或是對應於希臘神話中的摩伊賴Moirae,與北歐神話中的諾恩三女神Norns

更多信息 拉丁文, 英文 ...
Remove ads

註釋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