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始客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始客語(又稱為共同新客家話)(英語:Proto-Hakka)是一個依據各地客家話變體重建的祖語。 與諸多漢語族類似,原始客語因其詞彙包含較多歷史層次,而難以透過比較語言學的方法進行重建。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歷史
一般認為自秦朝開始至唐朝初期,中原移民便以緩慢而穩定的步伐,逐步向中國南方遷徙。隨後,居住在高地地區的居民開始與當地畲族(和活聶同樣被識別為畲族,但兩者不同)頻繁地進行文化交流[1]:379-382。上述中原移民可能說著早期漢語,並且透過文化交流將其語言傳播至畲族祖先。
後受到安史之亂及北宋被女真族建立之金朝覆滅的影響,大規模的新移民浪潮導致人口大量增加,隨之引起新移民與早期存在的高地中原漢族移民之間的衝突[1]:386-387。衝突平息後兩個群體便開始融合,新移民帶來的語言向先前移民所操持語言中注入新的上層語言層次,而這種新語言即是日後成為多層次的原始客語。[1]:391,399,439
儘管新客家話和畲話有著共同創新,但畲話內部依然有新客家話沒有的語言創新,這意味著新客家話和畲話在語言系屬中,已從他們的共同祖語分支成為相互獨立的姐妹語言。而該共同祖語又和並系群「老客家話」(Paleo-Hakka) 密切相關。 [note 1][1]:438-440
Remove ads
分類
若要重建原始客語,首先須確立所使用的客家話方言。歐康諾 (O'Connor) 早期的重建僅採用與梅縣客語相似的語言材料,柯蔚南稱之為「主流客語」(Mainstream Hakka);而柯蔚南重建之祖語被稱為「新客家話」除了包含主流客語外,還包括與主流客語互不相通、且不認為自己是客家人之贛南客語[1]:i。
音韻
以下為共同新客家話所構建之輔音:
與現存各客家話變體類似,輔音 /m/、/n/、/ŋ/、/p/、/t/、/k/ 可出現於韻尾。
共同新客家話保存了齒音和齒齦後音的區別,這個現象也出現於現代標準漢語及台山話等現代漢語族諸語言;同樣,共同新客家話亦如上海話般保留了鼻齒齦後音。
Remove ads
共同新客家話的滑音由 /i/、/u/ 或其組合組成。
下列表格列出由滑音、音節核及韻尾構成的共同新客家話韻母,每個韻母右側會寫上例字,若該字可構建出不同韻母則以括號顯示。
構擬之韻母違反了主流客語中常見,前元音後不允許出現軟顎音韻尾的音韻規則,這是由於現存部分客家話方言允許軟顎音及齒音做為前元音後之韻尾輔音,如寧都話[1]:41-44,因此須重構為最近共同祖語之形式。
Remove ads
共同新客家話有7個聲調,其中濁塞音在聲調陰陽分化中演變為送氣音。下面表格列出四聲以及共同新客家話聲調之間的關係:
由於各地客家話聲調調值大不相同,因此難以重構精準的聲調調值。例如,陰平調在梅縣話為 [˦] (44)[1]:14-15,而在饒平話則是 [˩] (11)、寧都話則為 [˦˨] (42) 或 [˦˧] (43)[1]:41-44等。陰入調和陽入調可透過韻尾區分其聲調,音位上來說不算獨立聲調,然而它們在傳統聲韻學中被視為獨立的聲調,在此單獨列出。
詞彙
下面節選一些重構於原始客語之詞彙,柯蔚南僅布林仅包含对两种以上方言中现存形式的重建。
參考文獻
筆記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