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日本陸軍臺南偕行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日本陸軍臺南偕行社是一座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的建築,過去作為日本陸軍在臺南的集會場所使用,原建築於1915年完工,在2007年被登錄為台南市歷史建築,並於2024年完成修復工程。
沿革
偕行社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聯誼組織,創立於明治10年(西元1877年),為類似國軍英雄館的集會、社交場所。「偕行」的名稱源自於詩經《秦風·無衣》中的內容:「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有「共同前行」、「一同行軍」的意義。
臺南的偕行社最早為1899年6月1日組成的「偕行社臺南支部」,在舊的法官部舉行開社式[1]。臺南偕行社的建築在1915年12月25日落成[2],地址為北門町二丁目4番地。北側面臨臺南公園,南側尚有市仔頭福隆宮。
落成後,此處常舉辦軍事服役體檢、學科測驗場所、陸軍記念日祝賀會、軍官就任祝賀會、殉職軍人奉安式等活動[3][4]。在二戰期間為了加強軍事召集,在1939年8月公告設立臺灣軍下的臺北兵事部、臺南兵事部,而臺南兵事部即以臺南偕行社作為臨時廳舍,負責臺南州、高雄州、臺東廳、澎湖廳地區的軍事徵兵、召集等事務以及指導在鄉軍人會、青年學校、國防婦人會等團體[5]。1940年5月5日,位在臺南市明治町二丁目街角的臺南兵事部新廳舍落成[6]。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南偕行社由國民政府接收,管理機關登記為「陸軍總司令部」並作為軍方眷舍使用。由於居民移入,偕行社周遭土地在此期間進行數次分割,原有建築周圍出現違章建築,此後,基於周遭建築重建因素,偕行社建築正面長期被遮蔽,難以完整觀賞其全貌。1980年代,因應公園南路拓寬,沿線違章建築被拆除,軍眷也隨著眷村改建計畫陸續遷出。然而,由於偕行社建築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資產,直至2005年國防部遷出前,仍有軍眷居住於此。[7]
在居民遷出後,國防部原計畫拆除偕行社並出售土地,但當地居民發起搶救行動[7][8],促使臺南市政府於2007年9月11日公告「原臺南陸軍偕行社」為歷史建築。[7]然而,由於市政府尚未制定完整規劃,偕行社長時間處於閒置狀態。
2016年2月6日的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導致偕行社部分牆面傾斜及結構損壞。此後,文化部補助臺南市政府進行調查研究與修復設計[7],並於2020年爭取工程經費,同步辦理建築與土地撥用,最終由國防部將偕行社移轉給臺南市政府。修復工程於2021年3月4日正式啟動[9],預計2024年3月完工[10][11],後於2024年12月完成。[12]
Remove ads
建築設計
原日本陸軍臺南偕行社共有三棟主建物,分別為二層木石造建築及一層木造建築。[7]其立面採三段式處理,建築外觀及構造部分皆有和洋折衷設計,並設有通風口的大型石塊基座。平面設計部分,第一棟建築物位於整區的左側,平面呈長矩形,中央位置為入口;第二棟與第三棟建築物位於整區的中央與右側,平面均呈L型,第二棟入口位於北側長型空間之中央處,第三棟入口則位於東側,每棟建築物空間皆有廊道串連。建築本體以混凝土作為基座,主要在第一棟與第二棟建築本體基座上以布積法作為牆基。[7]
第一棟為二層半木構造石造建築,外牆採拋泥式工法,二樓木構外露,灰作壁面,上承斜屋頂,原始屋頂樣式為半切妻式石板屋頂,屋面以石片瓦鋪設,推測作為偕行社辦ㄜ公空間使用。第二棟為一層木骨洋風造建築式樣,室內挑高,採用半圓弧形天花板,並搭配角線裝飾造型,推測作為集會場所使用。[7]第三棟為一層木構造建築,原設有兩層樓高的煙囪,內部配置為傳統日式空間,並完整保留浴廁隔間,被認為作為軍人生活空間使用。[7]
該建築物群的木地板設有名為「目鎹」的構件,能將木地板與下方木構件相扣連,使木地板與下方空間留有些微間隙,當有人行走時,會因身體重量讓木地板發出聲響,以達到警示防盜的功能。[13][14]
內牆部分,第一棟一樓紅磚室內牆面皆為白灰粉刷,二樓為木摺壁與編竹夾泥牆構造;三棟建築物中,只有第一棟室內空間設置一座木構造樓梯,位於室外大門及廊道正上方,牆面以長條格子狀壁板呈現仿西洋式風格。[7]第二棟室內牆體則為木摺壁構造;第三棟室內牆體則有木摺壁及編竹夾泥牆構造,另廁所位置牆底部及北向牆體修補部分為紅磚牆粉刷。[7]
在修復階段,於白牆修復過程中,發現牆內有一層帶有光澤的黑牆夾層。經臺南文化資產科學檢測研究中心檢測,確認其黑砂材質為「煉銅爐渣」經過回火後產生的「孔雀砂」。隨後,專家團隊提出試作方案,並經營造實驗嘗試重製,最終成功應用於此次修復工程。[15]
-
修復完成後的西側建築入口
-
西側建築後側
-
東側建築後側
-
東側建築正面
Remove ads
另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