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及语
古埃及使用的語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及語(Egyptian Language)是阿拉伯征服埃及之前,通行於埃及的母語的統稱,與現代通行於埃及的埃及阿拉伯語有明顯的不同。現代的埃及人大都需要專門學習才能理解埃及語[2],但埃及語和阿拉伯语都屬於亞非語系。埃及語最早以圣书体和比較簡化的僧侶體書寫,後來僧侶體進一步簡化成世俗體。最後這三個書寫系統都逐漸消失,被以希腊字母為基礎的科普特字母所取代[3]:9-9。
聖書體和僧侶體的書寫方向雖然有一定的規則可循,但本質上十分的自由,直到世俗體出現之後,埃及文才幾乎由左往右,且橫向一行行地書寫。
埃及語直到科普特语的時期才能完善地書寫出元音。這也使埃及語很大部分時期的發音都難以重建。但學者為了溝通方便,約定了以古埃及文轉寫為基礎,但與實際發音不同的埃及學發音。
埃及語之中除科普特語之外,其他時期的文本直到19世紀才重新被破譯,而這開啟了現代埃及学研究的大門。破譯的歷史請參見古埃及文字的破译。
Remove ads
分期
依據埃及語隨時間的演變,埃及語可以粗略地劃分成六個時期[3]:1-1[4]:4-4:
- 遠古埃及語(Archaic Egyptian):西元前26世紀以前,約略對應於早王朝时期和更早的前王朝時期。目前只有一些陶罐或是石板上的簡短標示或名字(如那尔迈调色板),尚不足以作出完整的文法分析。
 - 古埃及語(Old Egyptian, Altägyptisch):西元前26世紀至前20世紀,約略對應於古王國時期。劃分的標準是依據於西元前26世紀大量出現的文本,特性是明確區分
( ṯ )與![V13 [T] T](https://zh.wikipedia.org/w/extensions/wikihiero/img/hiero_V13.png?2da65)
( t )、![X1 [t] t](https://zh.wikipedia.org/w/extensions/wikihiero/img/hiero_X1.png?f2a8c)
( s )與![S29 [s] s](https://zh.wikipedia.org/w/extensions/wikihiero/img/hiero_S29.png?58979)
( z )、![O34 [z] z](https://zh.wikipedia.org/w/extensions/wikihiero/img/hiero_O34.png?63e15)
( d )與![D46 [d] d](https://zh.wikipedia.org/w/extensions/wikihiero/img/hiero_D46.png?1dee4)
( ḏ );大量使用名詞双数;且否定詞和代名詞不論是變化、用法還是拼寫都和後期的埃及語有區別[5]。![I10 [D] D](https://zh.wikipedia.org/w/extensions/wikihiero/img/hiero_I10.png?9f0b0)
 - 中(古)埃及語(Middle Egyptian, Mittelägyptisch):西元前20世紀至前13世紀,約略對應於中王國時期,但習慣上也包含新王國時期初期(至埃及第十八王朝)。之後,直到羅馬行省時期,埃及的官方或宗教文書仍會以中埃及語的風格書寫。這些仿古的文本同時具有後期語言的特徵(如拼寫的習慣),因此也被稱為新中古埃及語(Neo-Middle Egyptian)或傳統埃及語(Égyptien de tradition),以便和原來的中埃及語做出區別。
 - 新埃及語(Late Egyptian, Neuägyptisch):西元前13世紀至前7世紀,約略對應於新王國時期的中期和後期,還有第三中間期初期。文法跟拼字上都與中古埃及語有顯著的不同(如新埃及語有中古埃及語沒有的冠詞[6]:51-51[3]:67-67;單字會插入以中埃及拼寫來說沒有任何功能的符號[6]:33-33)。
 - 世俗(埃及)語(Demotic Egyptian):西元前7世紀至西元5世紀,從古埃及後期到羅馬行省時期。
 - 科普特語(Coptic):西元第4世紀至17世紀,從羅馬埃及時期到現代早期。穆斯林征服埃及後,阿拉伯語成了埃及的政治及行政語言,並漸漸在社會中取代了科普特語的地位,但如今科普特語仍以宗教儀式的形式,殘留在科普特正教會中。
 
Remove ads
簡介
埃及語類似於其他亞非語系語言(如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以多輔音為字根,如:
但埃及文的書寫體系中,除了以希腊字母修改而成科普特字母之外,沒有直接對應元音的符號。(不論是最正式的圣书体,還是比較日常的僧侶體或後期的世俗體),所以除了最後階段的科普特语之外,很難確定這些不同的詞性是否有元音上的差別。
埃及語的基本語序是謂主賓結構(VSO),如「他們看天空」,埃及文會寫成「看-他們-天空」:
埃及語的形容詞大都可以直接當名詞使用[3]:77-77。
埃及語名詞有兩個性別:陰性和陽性;此外古埃及語亦有三個数,也就是單數、雙數和複數,但雙數自中古埃及語就用的比較少[5]。另外兩個名詞可以直接相接,表示後面名詞從屬於或為前面的名詞所有[3]:49-49[4]:30-30。
直到晚期埃及語之前,也就是古埃及語和中古埃及語的時期,埃及語並沒有冠词;所以這段時期埃及語使用「指示代名詞」達成與定冠詞相同的用途。
Remove ads
書寫體系
古埃及文一般都刻在木頭上或石頭上,或是寫在莎草纸上。書寫的方向比較自由,但一般來說是由上往下;而符號的正面(如人類或動物的臉)會朝向橫向的閱讀起點(也就是提示由左還是由右閱讀)。
大多數人都認為所謂的「古埃及文」是象形文字,但就算是最正式的古埃及書寫體系,也就是圣书体(hieroglyphic),它的任何符號都可能有三種功能:象形、限定(也就是提示語義和原本象形有關)或拼音。如:
事實上𓇳下的
|   | 
就是用來提示前面(以閱讀順序來說的前面)的符號(也就是𓇳)表象形(但常被省略)[註 2]。
埃及學術語中有象形功能的符號被稱為表意符號(ideogram);有限定功能的符號被稱為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表音的被稱為表音符號(phonogram)。
因此嚴格來說,不該將古埃及文稱為「象形文字」,但由於積習已久,「象形文字」通俗上來說就是指聖書體。[8]
「聖書體」這個中文術語最終來自於聖書體在埃及語的本名:
而英文hieroglyphic(注意將其翻為「聖書體」是形容詞名詞化)的字源來自於通用希臘語形容詞ἱερογλυφικός(hiero-glyph-ikos, 聖書體的,-ikos是形成形容詞的後綴),而這個詞又來自於古希腊语形容詞ἱερός(hieros, 與神相關的)與動詞γλύφω(glyphō, 銘刻、書寫)。所以希臘語也是意譯本名,英文只是將之羅馬化後再以英語習慣拼寫。
雖然說聖書體是「最正式」的書寫方式,但除了銘刻在石頭上(甚至有顏色):

也有寫在莎草紙上,且比較簡化的形式(草寫聖書體,cursive hieroglyphic):

Remove ads
除了聖書體,古、中古和新埃及語也用一種更簡化,但和聖書體有一對一對應的僧侶體來書寫日常的文本和書籍:

僧侶體這個名字事實上來自於希臘化時代的希臘人對其用處的誤解,因為這時正處於世俗埃及語盛行,且以世俗體書寫的時代,「僧侶體」的確只有少數如古埃及祭司的人才會使用。英文hieratic是來自於通用希臘語的形容詞ἱερατικός(hier-a-tikos,與祭司相關的),而這個形容詞又也來自於稍早提過的古希腊语形容詞ἱερός(hieros, 與神相關的)。
而僧侶體於世俗語的時期(西元前7至5世紀)進一步簡化為世俗體。之後世俗體逐漸被希腊字母取代,但一些世俗體的符號被留下來拼寫希臘語沒有的辅音,和希臘字母一起組成了科普特字母:
與僧侶體不同的是,世俗體和聖書體間已經有拼寫上的歧異,所以學者一般不會(也無法精確地)把世俗體轉「還原成」聖書體,上表只是方便讀者理解書寫體系的演變而已。

Remove ads
語音
為了更加方便的溝通,不同埃及學家制定了不同的系統,來將一些常用的單輔音表音符號罗马化(請參見古埃及文轉寫),並以此為基礎羅馬化其他的表音符號,本條目採用線上辭典網站Thesaurus Linguae Aegyptiae[13]的轉寫:
事實上有些轉寫的符號(如k和g;t和d),最初僅僅只是出於符號辨識上的偏好,並不是因為當時有语音学的證據支持它們之間有清濁對立:[14]:81-81
有人會反對這種以g代表 𓎼 和d調表 𓂧 的轉寫,因為「這樣標音實際上會超過它應有的準確度,加上附加符號的k和t來轉寫的話會更好。」但這樣做我們的(轉寫)系統裡就已經有兩個k和兩個t,所以維持用g和d是最好的選擇。Gegen eine Wiedergabe das 𓎼 durch g und des 𓂧 durch d kann mann einwenden, daß diese Laute dabei eigentlich genauer bezeichnet sind, als gut ist; es wäre richtiger, sie durch k und t mit angefügten diakritischen zeichen auszudrücken. Aber da wir ohnehin schon zwei k und zwei t in unserem System haben, so wird es gut sein, doch bei g und d zu bleiben.
— 埃及學家Adolf Erman, 1896年
Remove ads
- 擦音
 
|   | 
ı͗,或许为聲門塞音 ([ʔ])
|   | 
y (ı͗ı͗) [j]
|   | 
w, [w]或[u]
- 鼻音
 
|   | 
m
|   | 
n
- 流音
 
|   | 
r
Remove ads
雖然在科普特語之前,埃及語不書寫元音,但現代的埃及学學者為了溝通方便,會對轉寫作一些沒有语音学證據支持的"修改"來方便發音。如著名的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原名為:
  | |||||||||||
|---|---|---|---|---|---|---|---|---|---|---|---|
  | 
  | 
  | |||||||||
| (榮耀前置)
 jmn(阿蒙)  | 
twt(形像) | ꜥnḫ(活著的) | |||||||||
| 阿蒙神在現世活生生的形象 | |||||||||||
| *古埃及文習慣將修飾詞置於被修飾的詞組之後,但神或國王的名字用來修飾時,
 會特別將其置前,這種置前的習慣被稱為榮耀前置(honorific transposition)。  | |||||||||||
學者除去榮譽前置,將之轉寫成 twt-ꜥnḫ-ỉmn,然後遵循以下的埃及學發音(Egyptological pronunciation)的規律:
這樣的話,以英文為母語的話,就可以轉寫成「tutankhimen」,但實際上阿蒙在科普特语裡被稱為ⲁⲙⲟⲩⲛ(/aˈmuːn/),所以後面的-ỉmn反而較常轉寫成「-amen」或「-amun」,這也就是一般英文名稱「Tutankhamun/Tutankhamen」的由來。
Remove ads
文法
現今資源
對古埃及語甚感興趣的人仍可繼續學習。例如,在牛津大學及一些其他的地方仍有在教授古埃及語;在華文地區,福克斯的古埃及文學校是目前華文世界最大的古埃及與學習基地。由於許多資料不僅僅是以英文寫成,尚有以法文或德文等撰寫的資料,所以,若會任何一個上述的語言,那將會很有用。
在影視系列《星際之門》(Stargate)中,一名語言學家被委派發展一種人工語言來模擬單獨於另一星球生活過千年的古埃及人的口音。
由於埃及文化是影響西方文明的文化之一,有些源於埃及的字彙仍保留於英文中。更確切地說,這些與古埃及相關的字彙,往往是以希臘文的形式保留於英文中。
相关条目
註釋
引用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