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史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史枚(1914年10月19日—1981年4月11日),原名佘增涛,曾用名佘其越。江苏苏州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沪上著名社會科學評論員。中国编辑出版家。
个人经历
1929年入蘇州中學高中部讀書,與唐納為同班同學。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共青团沪西区委宣传部部长、沪东区委书记。
1935年5月起與同學友人唐納合用筆名史枚,後該筆名為佘增濤專用,其文章著述以社會科學與國際政治討論爲主。[1] [a] [2]
1938年初,在武汉与徐步编辑《新学识》期刊。刊物文章取材于抗战时期的实际问题,作为青年教育读物,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10月又与赵冬垠在宜昌编辑《救中国》期刊。
1939年后,任重庆生活书店编辑、《读书月报》主编、新疆文化协会编审部副主任兼新疆学院讲师。
1946年初,随生活书店迁回上海,主编《读书与出版》。
1949年后调到北京,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经理兼编审部主任。后曾任人民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主任。文革后曾任《读书》杂志副主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3][4][5][6][7][8]
1981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
Remove ads
注釋
- 關於唐納與佘增濤最初合用筆名史枚一事:現已查得署名“史枚”最早出現在《民報》1935年4月10日至4月15日“影譚”副刊“答客問”板塊《新女性的批評與悲哀的題材》(一)至(五)。因同年2月26日-27日,唐納在該版發表《論〈新女性〉的批評》,4月的“答客問”連載可視爲2月文章的延續討論。而佘增濤最早使用筆名“史枚”,是發表於《讀書生活》雜志1935年5月第2卷第2期的《談談手頭字》,關於“漢字拉丁化”的探討。唐納在同年5月至和7月在《民報》“影譚”副刊還有另外三篇影評文章使用筆名“史枚”,其後該筆名歸佘增濤專屬。佘增濤文著以社會科學及國際時評爲主。且對照夏其言在回憶文章《沒齒不忘的由衷感恩》中提及他通過唐納認識史枚在“1935年春夏之交”,時間相符。
參考來源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