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同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同情sympathy,也称同情心)是對自身以外的生命痛苦需要感知理解和反應。[1] 根據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說法,同情心的關注始於人們由自身觀點,轉向對於有需求的他者的觀點的過程;休謨解釋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所有人的心智感覺和運作上都是相似的”,並且“一個人的動作會與其他人溝通”。[2]

有人認為,同情心產生的原因,除了同理心之外,還與公平正義、相互依存等情緒有關。它牽涉到人類在某個特定情境下的自由意志,被認為是人類天性之一,也是理性的根源。

心理学裡的同情

心理学上“同理心”(empathy)與同情(Compassion)、同情心(sympathy)有些許不同,“同情心”包含情感部分的感同身受,而“同理心”則強調以理性角度出發的理解。

哲学和宗教裡的同情

西方哲学

自由意志论派哲学家认为理性根源来自同情心。

印度哲学

“同情”或“怜悯”(Dayā)在印度哲学和印度教育哲学经典《吠陀》中,被赞扬爲人类伟大特质之一[3]

佛教

在佛教中,同情心体现在慈悲心。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