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吳承硯

臺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吳承硯(1921年—1999年8月18日),江蘇江陰人,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教授,與妻子單淑子皆為畫家。

事实速览 吳承硯, 性别 ...

生平

中國大陸時期

吳承硯1921年生於江蘇江陰[1][2],年少時就讀北平藝專[3],以體育專長考入中央大學[1]。他在中央大學西遷重慶時認識了單淑子[4],經常到藝術系旁聽[1]。當時單淑子為小吳承硯一歲的中央大學藝術系學生[5],兩人常在沙坪壩一起寫生[4][6]。吳承硯還為追求她而從體育系降為單淑子的同系學弟[7],經父親吳麟若與藝術系主任呂斯百同意從藝術系一年級重新念起[1],晚兩年才畢業[8]

單淑子大學畢業典禮的前一晚[8],1945年7月8日在重慶楊家花園[9],吳承硯與單淑子在徐悲鴻廖靜文共同見證下結婚[8]。1947年,吳承硯在南京畢業於中央大學藝術系[2]。不久,吳承硯隨舅父遷居臺灣[1]

臺灣時期

吳承硯在台南縣鹽水鎮鹽水國中教學長達十五年[10],曾鼓勵學生張錦文上進[11]。在鹽水鎮期間,吳承硯長子一歲半時在水池溺死[12]

1963年,吳承硯到文化大學任教美術系講師[1]。在文化大學創校之初,美育獎便以他為第一屆表揚對象[6]。學生黃才郎回憶,吳承硯作風洋派,會蓄留長髮,讓他們學生留長髮有正當性[13]。日後,吳承硯、單淑子同為文化大學美術系教授[5]

吳承硯以油畫與水彩畫見長[5][14],以「似真而非真」為繪畫理念[3],其水彩作品被黃才郎認為有徐悲鴻大寫意的氛圍[15]。單淑子認為畫界妻子比丈夫名氣大多半會不愉快,加上家庭事務而放棄繪畫[8]。直到1987年左右,長女紅斑性狼瘡去世後,吳承硯便鼓勵妻子繼續創作[6]。夫妻兩人合住在文化大學鄰近五十多坪的公寓裡,以鄰窗的主臥室位置充當畫室,共同創作藝術為樂[10]。夫妻畫風相似,但吳承硯較細膩,單淑子奔放[6]。夫妻曾共同創作一幅油畫,為對觀者的單淑子拿著彩筆微笑、吳承硯則專心對著畫布作畫,取畫名為「畫侶」[7]。1991年2月15日,農曆大年初一,夫妻畫作聯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6]

1992年2月,吳承硯自文化大學美術系退休[3]。夫妻搬到關渡一間九十餘坪的公寓[4],將住所取名「硯子居」[7][9]。兩人兒子吳大維則住在美國[14],娶畫家許美玲為妻[16]

1999年8月18日,吳承硯因大腸癌病逝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骨灰以基督教儀式海葬台灣海峽[14]

身後

2002年7月7日,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座談會,邀請熟悉吳承硯作品的學者專家,講述其生平與經歷及作品[13]。7月28日,單淑子捐贈十二幅吳承硯畫作給館方,其中有臺北府城南門林安泰古厝等九幅古蹟景致的水彩畫,其餘為油畫,由市長馬英九代表接受[17]

2003年9月12日,華岡博物館爲吳承硯舉辦逝世四周年紀念畫展[1]。之後,單淑子將吳承硯的水墨、書法、油畫和水彩作品共157幅,與他自己的油畫39幅,加上生活照及單淑子撰寫的〈難忘一世情〉長文,編寫成畫冊《吳承硯單淑子畫侶畫集》,於2005年7月9日在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8樓立大藝術中心舉行新書發表會[7]

2009年10月4日,單淑子在新竹市創價學會新竹藝文中心舉行夫妻聯展時,娓娓道來兩人的愛情故事[5]

2020年,國立中央大學105周年校慶,藝文中心展出從吳麟若到吳大維一家三代夫婦的繪畫作品[16]

畫集

  • 吳承硯、單淑子. 《吳承硯單淑子畫侶畫集》. 五洲出版社. 2005. ISBN 9789574129089.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