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呂澂
中国佛教学者 (1896~198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呂
呂澂精於英、日、梵、藏、巴利文等語言,長於佛教文獻比對與義理探討。呂澂對印度佛學及藏傳佛學有深入的造詣,在佛學研究方面上與印順法師齊名。
生平
少年時的呂澂,就讀江蘇鎮江縣立中學,畢業後進常州高等實業學校農科,並考入江蘇南京民國大學經濟系。1914年,至金陵刻經處,隨歐陽漸居士研讀佛學。
1915年,赴日本修讀美學,次年歸國,受劉海粟之邀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之教務部教務長。是時21歲,已撰有「美學淺說」、「現代美學思潮」、「美學概論」等著作。
1918年,協助歐陽漸創辦支那內學院。1922年,支那內學院于南京正式創立,呂澂長駐此院,進行佛學研究。1924年支那内学院创办《内学》年刊,呂澂曾在此發表多篇著作。1937年,因抗日戰爭,支那內學院遷至四川。1943年,歐陽漸病故,由呂澂接任院長與教務主任,繼續在四川教學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學院於1952年停辦,之後成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1966年,71岁的呂澂因文革避居江苏故居,后再迁于北京清华园,直至1989年7月逝世,雖然身體康健,但為避禍,此段時期沒有新作品問世。
Remove ads
學術成就
吕澂指出,中国佛学的核心思想,有关心性本淨方面的理论,虽然源自印度,但是从北魏以来,通过中国佛教思想家的变通、调和乃至别有用心的改造,终于生成与印度不同的理论体系。“本净”是明净、寂净之意,是不与嚣动的烦恼同类,而“本觉”则是指自性具有智慧、真知而言。由此,就解脱成佛的角度讲,“本净”是“可能的”、“應然的”,而“本觉”则是“现实的”、“已然的”。就佛教实践角度讲,印度佛学“本净说”,汉语佛学“本觉说”,两者在价值意向上是根本不同的。吕澂力辨两者思想截然相异:“性寂”为“革新”;“性觉”为“返本”。前者以“境界依”,可以为道日进、以达解脱之圣域;后者误“情性为性觉”,扩充之即成标榜个我、反致沉沦之绝渊[2]。
吕澂深谙英、日、梵、藏、巴利等语,治学领域广泛,不仅涵盖印度、中国与西藏的三系佛学,而且对梵藏佛典的校勘及版本目录等文献学亦极为精审。吕澂的批判精神更多地表现在追溯佛法本源上,他的考典,是由华译本而上溯藏译本与巴利本,梵本,欲求接近佛陀之“圣言量”,而后假“圣言量”作为改革佛教的思想泉源,因此复古背后的目的实亦涵摄了创新的成分。
Remove ads
爭議
呂澂根據《楞伽經》魏譯本與劉宋譯、唐譯二本之間,有些地方存在由於根本教理分歧而導致的明顯差異,認為這是出自菩提流支的誤解[3],而《大乘起信論》於此等處完全同於魏譯本,可斷定《大乘起信論》是根據魏譯《楞伽經》而寫作,因而此論是在中國寫成,並推測其可能出自修習“一行三昧”的禪宗四祖道信宗門之中[4]。
現代學者如程恭讓、陳玉萍等依據梵文本《楞伽經》對呂澂的考證進行了認真審視[5]。程恭讓針對呂澂在魏譯《楞伽經》找到的“錯誤”翻譯,將其對應梵文與三種漢譯本之翻譯進行了比較,認為魏譯本與梵文本雖略有不同,但並非如呂澂所說「全盤錯了」[6]。有关諍論距離蓋棺定論仍爲時尚早。
呂澂認為《楞严经》是偽經,著《楞嚴百偽》文章,引起眾多漢傳佛教信徒對他的不滿。呂澂認為「《楞嚴》一經,集偽說之大成」,他寫作了〈楞嚴百偽〉一文,對《楞嚴經》提出了101個疑問,從各種角度來證明它是偽作[7]。
因歷史上,清末知識份子對「考據」或辨偽特別用力與著墨,甚至太激。故也有一說認為,呂先生對於佛學之考偽用力甚深,而過於考究偽經之力。
著作
- 《佛教研究法》
- 《聲明畧》
- 《因明綱要》
- 《因明入正理論講解》
-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
- 《西藏佛学原论》
註釋與引用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