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哈拉雷
辛巴威的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哈拉雷(英語:Harare),旧称索爾茲伯里(英語:Salisbury),是辛巴威的首都和人口最多的城市。市區面積約為960.6平方公里(371英里),根據2012年的人口普查,哈拉雷的人口為2,123,132人,其大都市區在2019年估計約有3,120,917人。哈拉雷位於辛巴威東北部的馬紹納蘭地區,該大都市省範圍的城市還包括奇通維薩市和愛普沃斯市。哈拉雷坐落在海拔1,483公尺(4,865英尺)的高原上,氣候屬於亞熱帶高原。
哈拉雷是不列颠南非公司的一支小型軍事部隊先鋒縱隊於1890年建立,並以英國首相索爾斯伯利侯爵的名字命名。不列颠南非公司對該城市進行了都市規劃及劃定,使得哈拉雷具有現代化城市的環境,直到1923年南羅德西亞自治政府成立後,索爾茲伯里成為南羅德西亞政府的所在地,並在1953年至1963年間成為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的首都。直到1982年,在辛巴威從英國獨立兩週年之際將城市更名為哈拉雷。
長期以來作為辛巴威的商業首都,哈拉雷自2000年代以來經歷了經濟起伏。成為辛巴威的商業、政府、金融、醫療保健、文化、旅遊、的重要中心。哈拉雷是南部非洲大使館設立數量第二多的城市,也是世界衛生組織非洲總部所在地,該城市附近多铬矿和金矿开采,同時也是是世界最大的烟草集散市场之一。公路可通往津巴布韋國內其他主要城镇,以及鄰國莫桑比克、博茨瓦纳與南非。有国际航空站哈拉雷國際機場及烟叶研究站和大学、博物馆、艺术馆。
近年來,哈拉雷多次主辦了多個國際會議和活動,包括1995年非洲运动会和2003年板球世界杯,這座城市的大型節日是哈拉雷國際藝術節,它以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為藍本,是南半球最大的藝術節之一。
Remove ads
历史

建于1890年,早期是英国殖民者为侵略马绍纳兰而建立的城堡,并以英国前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的名字命名。1935年起,重新修建,逐步形成如今的现代化城市。1982年4月18日,津巴布韦政府决定把索尔兹伯里改名为哈拉雷。在肖纳语中,哈拉雷有“不眠之城”的意思。相传,此名是由一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他一直保持警惕,从不睡觉,富有斗智克敌的气概。
气候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哈拉雷擁有宜人的海洋性气候,终年草木葱郁,百花盛开。
年降水量約在10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8℃。常年凉爽如春,四季宜人。
Remove ads
建筑
津巴布韦在非洲班图语中是石头建筑的意思,以它为国名意在展示国家的历史和文明。哈拉雷东南300多公里处有一处被称为“大津巴布韦”的庞大石头建筑群遗址。它约建于公元八至十世纪,占地1万余亩。那一堵约250米长、10米高的椭圆形城墙、一座约9米高的圆锥形石塔和建筑在90米高悬崖上的“卫城”,全部用约30厘米长、10厘米厚的花岗岩石块垒成。大津巴布韦规模宏大,建筑精巧,是非洲古代文明的象征,风格类似的石头建筑群遗址在津巴布韦已发现百余处。
哈拉雷市内有维多利亚博物馆,内藏有早年土著人的绘画以及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另外还有大教堂、大学、鲁法罗体育场和美术馆等。林木苍翠的科彼山坐落在市区西部,1980年4月,当时的总理穆加贝曾亲自在此点燃了长明火炬,悼念为独立自由而英勇牺牲的战士。从山顶上可以眺望哈拉雷全景。城西南30公里处是国家公园,那里丛林密布,湖水澄碧,是游泳、泛舟和观赏非洲动植物的良好场所。市东南郊和西郊是工业区,也是世界最大的烟草集散市场之一。这里的市郊,本地人称为“戈瓦”,意思是“红土”。市中心有罗伯特·穆加贝的家庭住宅兼官邸蓝顶大宅。
哈拉雷市内街道成“井”字分布。林荫大道宽阔整洁而幽静,多公园、花园,其中有名的索尔兹伯里公园中有模拟“维多利亚大瀑布”的人工瀑布。
姐妹城市
交通
城市客运:主要是由本土私营的小型客车承担。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