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哭泣天使
《超時空奇俠》登場的敵對外星種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哭泣天使(英語:Weeping Angel)是英國長篇科幻電視劇《神秘博士》登場中的虛構掠食性外星生物族群。哭泣天使擁有一種被稱為「量子鎖定」(quantum-locked)的能力,意指當有觀察者注視時,它們無法移動,僅能在無人觀察時行動。哭泣天使以觸碰獵物的方式進食,受害者會被送往過去,而天使則吸取由時間旅行所產生的時間能量為食。
哭泣天使首次登場於2007年的《神秘博士》劇集〈眨眼〉,隨後成為多部《神秘博士》相關作品的常駐角色。隨著劇集發展,哭泣天使的能力設定有所擴充,包括「天使之像亦為天使」、能將其他雕像轉化為哭泣天使,以及以雙重觸碰直接殺害他人的能力。哭泣天使的創作靈感來自編劇史蒂芬·莫法特,他曾在墓園中見到一尊雕像,後來返回時卻發現該雕像神秘消失。哭泣天使由女演員實際扮演,並透過定格鏡頭營造出完全靜止的效果,使其在畫面中顯得毫無動態。原本,哭泣天使被規劃為衍生劇《課堂》的主要反派,但因該劇遭到取消,此構想未能實現。
自首次亮相以來,哭泣天使多次被譽為《神秘博士》中最受歡迎且最令人恐懼的怪物之一。評論普遍讚揚其概念與驚嚇效果,但也有人批評後續能力設計過度延伸,以及在《神秘博士》各類媒體中出現次數過多所造成的審美疲勞。自其登場以來,哭泣天使亦成為影迷與評論界深入分析的對象。此外,作為美國中情局Vault 7文件洩漏事件之一的電腦駭客工具「哭泣天使」(Weeping Angel)亦以其命名。
Remove ads
形象

哭泣天使是一種以時間能量為食的外星種族,牠們以觸碰受害者為主要攻擊方式,將目標送往過去,藉由時間流逝所產生的能量為食。由於具備「量子鎖定」(英語:quantum-locked)的特性,哭泣天使在被觀察時會完全靜止,外觀如同雕像。[1]後續劇集進一步擴展了哭泣天使的能力設定,包括:能夠透過影像將自身複製為另一個實體哭泣天使;將其他雕像轉化為哭泣天使;以折斷受害者脖子的方式奪取其聲帶進行模仿發聲;以及以「小天使」(英語:Cherubs)形式出現的體型較小變種。[2][3][4]在〈天使之村〉一集中,天使的能力進一步拓展,包括控制受害者被送往的時間點、進行雙重觸碰以殺害目標、心靈感應溝通,以及將其他生命體轉化為天使以便傳輸。[3]
哭泣天使的角色定位多變。牠們最初以拾荒者的形式出現,單純為求生存而行動,且通常獨立作業。[2] 然而後續劇情逐漸賦予其更有組織的行動模式,例如在《超時空奇俠:時空漩渦》(Flux)中,天使被描繪為受外部組織僱傭的傭兵,展現出超越生存需求的行動動機。[3]
哭泣天使首次於2007年〈眨眼〉("Blink")一集中亮相。劇中,牠們將第十任博士和瑪莎·瓊斯送回過去,迫使博士與時光機TARDIS分離。哭泣天使試圖奪取TARDIS作為能量來源,但博士設計了訊息指引莎莉·史派羅(Sally Sparrow)於未來發現並協助阻止天使,最終TARDIS將博士接回,而天使則因互相對視而陷入僵持狀態,無法移動。
天使後在2010年的雙集〈天使时间〉及〈肉身与石头〉中回歸。牠們潛伏於墜毀於星球上的太空船「拜占庭號」(Byzantium)內,第十一任博士、艾美·龐德、瑞弗·宋及一隊神職武裝人員進入殘骸試圖回收天使,最終天使利用影像進入艾美的思維並威脅她,甚至試圖透過影像實體化。劇情揭示船艙墜毀於一座迷宮中,潛藏著大量休眠天使,牠們因能量激增而甦醒。最終,博士將天使引入時間裂縫中消滅,連同寄宿於艾美腦中的天使一併抹除。[2]
2011年〈信仰旅館〉中,哭泣天使以客串形式登場,作為旅館內角色恐懼的象徵。
2012年的〈天使攻佔曼哈頓〉中,哭泣天使於曼哈頓建立「能量農場」,透過無限時間迴圈吸取能量。艾美與羅里·威廉斯成功打破循環,使天使離開紐約,但最終仍有殘餘天使將兩人送回過去,並因时间悖论效應導致博士無法帶回他們。哭泣天使亦於後續數集劇集中短暫現身,包括〈博士的時光〉、[5]〈地獄之曲〉、[6]以及〈達利克革命〉。[7]天使亦短暫出現在衍生劇《課堂》最終集中,暗示牠們在幕後操縱事件。[8]
哭泣天使於第十三季《超時空奇俠:時空漩渦》中再次登場。劇中,一名天使出現在TARDIS控制室內,並引導TARDIS抵達一個村莊。天使們試圖奪回克萊兒(Claire),一名曾於〈萬聖節啟示〉出現的角色,因其腦中寄宿著一名逃離神秘組織「分部」(英語:The Division)的天使。第十三任博士提議協助該天使以換取有關分部及自身過去的資訊,但天使最終背叛博士,將她交給其他天使作為交換條件。博士被轉化為天使形態,並被傳送至分部基地。[9][10]
Remove ads
哭泣天使亦出現在多部衍生作品中。2019年虛擬實境遊戲《神秘博士:時空邊緣》(Doctor Who: The Edge of Time)以天使作為遊戲元素[11];2021年手機遊戲《神秘博士:孤獨的刺客》(Doctor Who: The Lonely Assassins)延續〈眨眼〉的劇情,描述天使對事件後的報復,玩家需透過角色拉里·奈廷蓋爾的手機解開謎團[12][13];2022年桌上遊戲《神秘博士:別眨眼》(Doctor Who: Don’t Blink)則以天使為主題,玩家需在天使阻止前完成TARDIS修復。[14]此外,天使還以彩蛋或客串形式出現在《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I》[15]、《樂高次元》[16]與《巫师3:狂猎》[17]等多款遊戲中,並出現在漫畫[18]、廣播劇[19]及各類商品如玩具、雕像、服裝及卡片中。[20]
創作與發展

哭泣天使由編劇史蒂芬·莫法特創作。莫法特在多塞特度假時獲得創作靈感。當時,他在一次探險途中走入了一處標示為危險的墓地,發現一座正在哭泣的天使雕像。數年後,他帶著兒子重返該地,卻未能再找到那座雕像,也無法找到任何存在過的痕跡。在《超時空奇俠》播出後,莫法特曾試圖進一步研究該雕像的來源,但隨著「哭泣天使」的知名度逐漸提高,這項工作變得更加困難。[21]
莫法特還從其他概念汲取靈感,包括維爾納·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以及兒童在害怕時會用雙手遮住眼睛的行為。[22]2006年,他首次向製作團隊提出「哭泣天使」的概念,形容它們是「只有在沒人注視時才會活動的雕像」。[23]在〈眨眼〉的原始劇本中,舞台指示特別強調:天使不應被拍攝到移動的畫面,僅能展示它們移動後的結果。[20]
2009年,莫法特在首次以《超時空奇俠》劇集統籌身分接受訪問時,宣布「哭泣天使」將會回歸。[24]2010年,天使於兩部分劇集〈天使的時間〉與〈石中之肉〉中再度登場。[25]天使的人氣在此時大幅提升,莫法特亦意識到再次使用這一受歡迎反派的風險。他以電影《異形2》為靈感,將威脅程度提升,並將天使的角色定位從單純的掠食者轉變為具組織化的力量。[24]
2012年〈天使攻佔曼哈頓〉中,莫法特希望利用天使作為艾米與羅里的告別篇,並提醒博士他過去的錯誤。他選擇再次使用天使,並將此前未使用的構想納入劇情中。莫法特認為天使特別適合出現在雕像遍布的紐約,包括自由女神像。[26][27]
「哭泣天使」通常由女性演員飾演。由於天使需要維持筆直姿勢及神聖雕像般的形象,製作團隊特別聘請舞者來詮釋角色。天使服裝製作相當繁瑣,穿戴及卸除過程耗時,演員每日拍攝時需站立長達約十五小時。[29]
服裝組件包括聚泡膠製作的裙擺、聚苯乙烯製翅膀、背心、頭部,以及在首次登場時使用的可拆卸眼部泡沫乳膠面具。演員的手臂部分也須經過化妝處理。[24] 在雙劇集中,妝容範圍更擴展至胸部和背部,翅膀則固定於演員所穿的束腰上。[20] 義體特效由Millenium FX負責製作。[29]
不同形態的天使有各自的服裝設計,例如腐化天使使用全身服裝,而「半天使」則以裂紋模型膠附於皮膚,再搭配花紋緊身褲。[20] 為營造天使完全靜止的視覺效果,劇組亦運用定格畫面技術。[24] 自首次亮相以來,已有多位演員詮釋「哭泣天使」一角。[24][29][30][31]
「哭泣天使」曾短暫出現在衍生劇《課堂》的最終集,劇情中暗示牠們在幕後操縱事件。該劇創作者派翠克·奈斯(Patrick Ness)原計劃於第二季進一步探索天使的故事,包括牠們的母星及內戰情節,但因劇集取消未能實現。多數情節原擬保留神秘色彩。另一個以天使為主題的構想集數為〈時光膠囊〉("Time Capsule"),劇情設定為天使將主角群送回過去,他們需利用「時光膠囊」回到現代。[8]
「哭泣天使」在《超時空奇俠》第十三季(英語:Flux)中回歸。莫法特曾於劇集播出前透露天使將會登場,並在官方宣布前預先公開這一消息。[32]之後,他發布了一段幽默的道歉影片,結尾出現一隻天使(據稱為當時的劇集統籌克里斯·奇布诺尔所派),將莫法特送回過去。[33]
奇布諾爾一直有意安排第十三任博士與天使對決,並為此籌劃多時。[34]演員們對於與天使拍攝感到興奮,但在寒冷的天氣下拍攝時,保持不眨眼成為一大挑戰。[[35]
Remove ads
評價與分析
自首次登場以來,哭泣天使被廣泛認為是《神秘博士》系列中最受歡迎且具恐怖氛圍的反派角色之一。多份評論與觀眾調查均將其列為劇中最令人畏懼的怪物之一。[36][37][38]《广播时报》的休·富勒頓(Huw Fullerton)指出,哭泣天使「確實令人不安」,其獨特的移動方式是塑造恐怖感的重要因素之一。[38] 在《法律的想像》一書中,潘妮·克羅夫茲(Penny Crofts)認為,哭泣天使令人畏懼的原因,在於它將受害者的基本生理功能(如眨眼)轉化為致命弱點。[39]心理治療師諾埃爾·麥克德莫特(Noel McDermott)則強調,哭泣天使透過在視覺邊緣頻繁出現的設計,刺激了人類對威脅的本能反應,進而引發恐懼感。[40] 創作者莫法特(Steven Moffat)表示,哭泣天使的創意靈感源於兒時遊戲如「一二三木頭人」,使觀眾聯想到任何靜止的石像都可能是潛伏的哭泣天使。[41]
約瑟芬·沃森(Josephine Watson)於《TechRadar》撰文指出,〈眨眼〉一集中,哭泣天使以真人表演取代電腦特效,並藉由攝影角度增強其恐怖氛圍,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40]卡拉·盧坎西克(Khara Lukancic)在《Gender and Contemporary Horror in Television》中也強調了該集透過音樂、音效與攝影手法,迅速讓觀眾意識到天使為可怕的敵人。[2]然而,《Gizmodo》的詹姆斯·惠特布魯克(James Whitbrook)批評〈天使之村〉一集中,賦予天使明確動機與多項新能力削弱了其神秘性,雖然前半段成功營造恐怖氣氛,但整體威脅感反而下降。[3]此外,阿迪·坦蒂梅德(Adi Tantimedh)在《Bleeding Cool》表示,天使頻繁登場及新設定雖有助於維持恐怖感,但過度曝光削弱其反派震懾力。[22]

在《Doctor Who and Philosophy: Bigger on the Inside》中,米歇爾·聖特(Michelle Saint)與彼得·A·弗倫奇(Peter A. French)分析哭泣天使的角色定位,指出相較於達利克和賽博人等反派,哭泣天使展現出一種寧靜之美,其「天使般」的外表在施暴時更具衝擊力。二人認為,哭泣天使最令人恐懼之處在於其徹底顛覆人們生活的能力,且輕微的動作如眨眼即可導致生命被奪,強化了個人威脅感。[42]克羅夫茲亦持相似觀點,認為哭泣天使所代表的未知恐懼及時間流放剝奪身份的特性,反映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暴力,突顯人類對時空歸屬感的依賴與失落。[39]
卡拉·盧坎西克分析哭泣天使的「女性化」特質,認為其結合了多種負面女性原型,如女巫與老嫗,與代表有害的男子氣概的戴立克和賽博人形成對比。她指出,當哭泣天使執行殺戮或偏離常規時,會展現出更男性化與怪物化的形象,強化了節目中男性反派的殘忍特質。[2][43]《The Doctor's Monsters: Meanings of the Monstrous in Doctor Who》則認為,哭泣天使雖具有獨特能力,但因為設定上為功能單一的怪物,潛在故事性有限。該書亦指出,哭泣天使最終敗於普通人莎莉·史派羅(Sally Sparrow),體現出劇集強調以科學與邏輯戰勝對手的核心主題。[39]
Remove ads
「哭泣天使」一名亦被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與英國軍情五處(MI5)於2014年共同開發的一款駭客工具採用。該工具於《維基解密》2017年公布的「Vault 7」文件中曝光,能透過入侵智能電視進行秘密監聽,即使設備看似關閉仍能持續錄音,進行間諜活動。[44][45]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