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啦啦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啦啦文化,或称啦啦族,俗称啦啦仔啦啦妹口头语:Lala zai、Lala mui),是马来西亚俚语,用以指称一类打扮张扬、个性叛逆、文化素养较低的年轻人。「啦啦」群体通常过份追求潮流,但却没有成熟的时尚触觉,表现低俗浮夸,穿搭风格往往与其本身不协调。[1]在言行举止方面,一般上「啦啦」的形象为教育程度不高,讲话经常刻意加入各种脏话,喜欢染发刺青、穿环和前卫潮服,并经常留连潮流商品林立的购物商场、电玩中心夜店等娱乐场所,相当于香港所谓的MK文化[2]

起源

一般认为啦啦文化起源于吉隆坡金河广场,即是马来西亚最早建设的时尚购物商场。[1][3]不同年代的啦啦与其时的潮流文化有连带关系,1990年代受到香港电影的影响最大,例如《天若有情》、《古惑仔系列》等电影;2000年代是日本流行文化台湾偶像剧的高潮时期;2010年代之后由韩流取而代之。啦啦喜欢模仿当代流行偶像的发型及服饰装扮。现今则普遍存有柔佛新山一带盛产「啦啦仔」的偏见,认为当地青年的装扮风格大多浮夸俗气,如纹身、染发、背「阿窿包」(斜背或侧背式长方形扁平包)、穿戴仿冒名牌衣服等。[4][5]

“啦啦”一词与某种海鲜俗称同名,即是“蜊仔”(lâ-á)[6];与之衍生出“啦啦妹”也被称为“西蚶妹”(siham mui),即“蛳蚶”(sai-ham)。但不确定“啦啦文化”与其之间是否有关系。有一种间接的解释认为,或许是因为蛤蜊为海洋生物,而大海「丰富多彩」,因此用来指称染发鲜艳、穿着花哨的年轻人为“啦啦族”[3]。也有认为“啦啦”本身并无实际含义,是源自马来西亚式华语英语中的常见语气助词 “啦”("la"/ "lah"),暗指这一群体教育程度不高,口语中经常掺杂许多非正式的语助词。

Remove ads

相关作品

马来西亚本地团体低清(Dissy)曾创作一系列歌曲反映当地啦啦文化特色。其中代表作《山顶黑毒蛇》在YouTube点击量突破2000万、在抖音播放量超过3亿,更被中国网友翻唱和台湾综艺节目改编。[7]

  • 《山顶黑毒蛇》(2020年)
  • 《Steady Bom Bibi》(2021年)
  • 《Settle》(2022年)
  • 《Tokong》(2024年)

另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