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喷气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喷气式
Remove ads

喷气式,亦称“燕飞”或“坐土飞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的一种批斗方式[3][4][5][6][7]。一般而言,被批斗者身后站立两个红卫兵,把被批斗者的头按下去,弯腰90度角,把其手臂往后揪起来,使其身体成为“喷气式飞机”的样子[3][6][7][8][9]。“喷气式”批斗明显地放大和突出了被批斗者的屈辱形象[7][9]。有学者认为,该批斗方式是源自此前“四清运动”中的桃园经验[5][9][10]

Thumb
文革期间,“十大元帅”之一的彭德怀遭受“喷气式”批斗(1966年)[1][2]

起源

四清运动(1963年-1965年)期间,在桃园运动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燕飞”的体罚与逼供方式,这种“工作经验”随着“桃园经验”的推广而悄悄流传,并为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中的喷气式批斗提供了的先例经验[5][9][10]。而也有说法,“燕飞”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初已经在“斗争”地主的过程中被使用过[6]

方式

Thumb
前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在北京清华大学遭到“喷气式 ”批斗(1967年)[11][12]

“喷气式”批斗也称“坐喷气式飞机”或“坐土飞机”[6][13],是一种羞辱人、剥夺人的基本尊严的批斗方式[6][7][9]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批斗大会上,红卫兵强制性地按扭住被批斗者的头、颈、背部,使其上肢和下肢呈90度,乃至更甚,把被批斗者的两只胳膊向后上方或向侧伸直,如同喷气式飞机翘起的两个翅膀[3][4][6][7]。有时被批斗者的胸前还会被挂上“黑牌”,颈部被勒得十分痛苦,而且一直保持“喷气式”这一姿势本身也会使肉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3][4][6][7][9]。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该批斗方式明显地放大和突出了被批斗者的屈辱形象[7][9]

文革期间,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多次经历“喷气式”批斗,也曾尝试自杀,后来为了适应不断的批斗,他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14][15]。他后来回忆道:“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 回想起来,我真是欲哭无泪呀。”[15] 而在其1998年出版的《牛棚杂忆》中,季羡林写道,“喷气式我已经坐得非常熟练,再也不劳红卫兵用拳打脚踹来纠正我的姿式了。我在阳台上争分夺秒的锻炼也已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我坐喷气式姿势优美,无懈可击;双腿微感不适,再也没有酸痛得难忍难受之感了。”[16]

Remove ads

相关作品

在经历过喷气式批斗后,作家廖沫沙曾写下七绝《嘲吴晗并自嘲》[17]

书生自喜投文网,

高士于今爱折腰。

扭臂栽头喷气舞,

满场争看斗风骚。

参见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