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四大天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四大天王(英語:Four Heavenly Kings)是指1990年代香港四名受歡迎的男歌手,按其出版首張個人專輯的先後排序為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人各有不同的風格特色和發展方向[1],並由音樂延伸到電影、電視、商界、慈善等領域,在華人社會的影響力廣泛而持久。香港四大天王一稱號於1992年首次被提出,是香港本地流行文化的其中一個現象[2]。
背景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香港的電視劇與電影歌曲逐漸興起,粵語流行樂壇在大量製作和嘗試下,日漸成熟,而電視台舉辦的歌唱比賽及藝員訓練班,為有意投身歌唱和演藝事業的年輕一代提供發展機會[3]。1980年代中期,香港社會進入繁榮富裕的時期,流行音樂工業在全城消費能力的支持下,發展興旺,青少年把歌手推崇為偶像,卡拉OK亦同時興起[4],為香港流行音樂界帶來經濟利益,吸引大量歌手加入,樂壇競爭劇烈,其中譚詠麟和張國榮各據一方,他們的歌迷則勢成水火,互不相讓,被外界形容為「譚張爭霸」[5]。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包括張國榮、譚詠麟在內的多名歌手相繼引退或宣佈不再領獎,香港樂壇出現真空期[6],唱片公司和電台因此在加入樂壇不久的新一輩歌手中尋找接班人[7]。
人物來歷
香港「四大天王」的代表人物為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人先後在1980年代涉足演藝界。張學友於1961年7月10日在香港出生,他曾於1983年參加《歡樂今宵》節目中的歌唱比賽《盡顯才華Sing聲星》,但未能獲獎,其後於1984年參加《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獲得冠軍,與寶麗金唱片公司簽約成為歌手後,於1985年4月推出首張音樂專輯[8];劉德華於1961年9月27日在香港出生,他在1980年入讀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由此成為演員,在拍電影時獲歌手林子祥賞識,鼓勵並指導他如何唱歌,劉德華其後於1985年與華星唱片簽約成為歌手,同年5月首次推出音樂專輯[9];黎明於1966年12月11日在北京出生,小時候移民香港,曾於英國留學,他在1985年入讀亞洲電視藝員訓練班,但中途被辭退,其後於1986年參加《第五屆新秀歌唱大賽》獲得銅獎,與華星唱片簽約後以演員工作為主,亦曾主唱電視劇歌曲及在酒廊唱歌,及至1989年加盟寶麗金唱片公司,於1990年7月推出首張音樂專輯[10];郭富城於1965年10月26日在香港出生,他在1984年參加無綫電視藝員招募班,由此成為舞蹈員,其後於1987年入讀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及至1990年到台灣拍廣告並成為歌手,同年9月推出處女作專輯[11]。在1990年至1991年初,張學友、劉德華、黎明相繼成為香港受歡迎的歌手,曾有傳媒以「藝壇雙子星」來形容黎明和劉德華[12],也有傳媒以「樂壇三劍俠」統稱張學友、劉德華、黎明[13],而郭富城在台灣有了知名度後,於1991年回到香港發展,成為該年度的新進歌手之一[14]。
Remove ads
稱號由來
「四大天王」的稱號約於1992年中首次被提出,這個稱號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當時《東方日報》刊登了一篇描寫香港流行樂壇的打油詩,內容為:「床前劉德華,疑是張學友。舉頭望黎明,低頭郭富城。」,這首詩引起了「香港演唱會之父」張耀榮的興趣,並統稱上述四人為「四大天王」[15],另一說法是指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方逸華封上述歌手為「四大天王」[16],也有說是譚詠麟命名「四大天王」的稱號,甚至有兩份報章聲稱自己是為「四大天王」命名的首家傳媒機構[17],而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時任香港電台助理廣播處長張文新於1992年擔任《太陽計劃》節目顧問時,以「四大天王」演出作為宣傳賣點,並與各大唱片公司商討演出人選,及至同年6月活動舉行時,司儀邀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一同上台主持儀式及演出[18],由此確立了「四大天王」的代表人物[19][20]。
流行文化
「四大天王」是199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其中一個現象,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在1990年代均以香港流行樂壇作為發展的基地,繼而有跨媒體的發展,牽涉到廣告、卡拉OK等,使到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個多元化的跨媒體局面,不少歌迷視上述四名歌手為偶像,樂壇形成了四大以年青人為主的歌迷陣營[21],並掀起了追星文化的熱潮[22]。大眾對於「四大天王」的排名次序紛爭不斷,歌迷在樂壇頒獎禮為自己支持的歌手造勢[23],四大陣營的歌迷之間互相仇視、叫罵、大打出手等衝突情況時有發生,也有歌迷表示要以死來為自己的偶像討回公道[24],瘋狂程度比1980年代的「譚張爭霸」更甚[2]。
評論摘要
黎明覺得「四大天王」這個稱號只是電視台的宣傳手法,其他傳媒也跟着認同,此舉不但會妨礙新人冒升,而且會為他們四人帶來不必要的壓力[25],他不想讓人以為他們四人雄霸樂壇,對其他歌手造成影響,並表示與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早已達成共識,同意棄用「四大天王」的稱號[26][27]。郭富城自言沒有將「天王」稱號放在心中,亦贊成解除稱號,相信此舉對他們四人均是好事,希望「四大天王」的稱號能順其自然消失,而劉德華認為除去稱號可以給人新鮮感[28]。1999年,黎明率先宣佈退出香港樂壇頒獎禮[29],當時他認為「四大天王」這四個字在香港本地及報紙上已刻上多年,是永遠不能洗脫的名稱[30]
香港影評人石琪認為黎明、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被吹捧為「香港四大天王」多年,時間證明他們的韌力很強,成名至今數十年即使有浮沉波折亦能反彈,並非浪得虛名[31]。專欄作家楊崢認為「四大天王」具有自己的個人特色,他們的共通點是努力上進、積極求變,四人同樣難以被取代[32]。香港教育工作者許為天表示「四大天王」是香港珍貴的文化資產,他們的成就不止於演藝舞台,也是香港人努力成功的見證,他認為「四大天王」具有偶像的魅力,容易被青少年接受,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奮鬥經歷、在演藝生涯中的待人處事智慧,更令學生容易吸收,教師在向學生介紹「流行文化」時應加以教導和啟發,將「四大天王」具備的優點(例如:堅毅、承擔、溝通、創新等)傳承下去[33]。評論認為「四大天王」的標籤有利亦有弊,有利之處是資源集中到代表「四大天王」的四名歌手,令他們在樂壇的發展更上一層樓,而弊處是其他新進歌手被籠罩在「四大天王」的光環之下,出頭更為困難[34]。媒體分析指,隨着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路紅人的數量快速增長,大眾的注意力被分散,愛好者被瓜分到各個社群中,今後難以再有「四大天王」這類家喻戶曉的跨年代巨星[35]。
Remove ads
合演記錄
自1980年代至今,四人之間曾經個別合作演出電影及電視劇集,以及一同出席綜藝節目及音樂頒獎禮等活動。2015年,黎明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們四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彼此的生活、嗜好和工作方式不一樣,因此暫時沒有必要合作演出[36];2019年,劉德華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期望四人能夠合作擔任季選秀節目的導師,但他表示張學友好像不願意[37]。下表列出四人曾經一同或個別合作的節目活動或影視作品: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