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四大都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四大都督是明朝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对四个人的合称,指的是该作品中先后担任东吴大都督的人物。而历史上这四人几乎没有担任过大都督一职,也不存在《演义》所述的严格的继承关系。

成員

參考

  • 大司馬假節領荊州牧 陸抗(226年 - 274年)

解說

周瑜(175年-210年),公瑾,人稱「周郎」,[1]揚州廬江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將,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兩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魯肅(172年-217年),子敬,徐州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東漢末年東吳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為東吳策劃天下大勢,在周瑜去世後接掌前線軍事,力主與劉備勢力聯合對抗曹操,逝世時年僅四十五歲。

呂蒙(178年-220年),子明,豫州汝南郡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漢末年名將。由於為虎威將軍,故亦稱呂虎威[2]呂蒙出身貧苦,少年時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鄧當孫策部下。呂蒙後來受到孫策的賞識,從而踏上軍人路途。呂蒙一方面屢立戰功,另一方面在壯年時受到主公孫權啟發,努力修習經典,遍讀群書,逐漸蛻變成一位具戰略眼光、智勇雙全的將領。後來呂蒙更繼任魯肅成為南郡太守,為孫吳勢力擔任前線軍督。其最重大的功績是以「白衣渡江」的計策偷襲荊州,擊敗關羽。呂蒙卻在不久後病逝,年僅四十一歲。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3]),本名陸議伯言,揚州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負責統領吳國軍事和政治多年,並同時掌管民事,輔佐太子等。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逝世時六十二歲。

出处

四人并提的说法第一次出现于陆机《辩亡论》,称四人既是君王心腹又是国家栋梁。陈寿的《三国志》根据时间段的不同和对国家的不同作用,将周瑜、鲁肃、吕蒙合为一卷(《吳志九》),陆逊单独一卷(《吳志十三》,附錄次子陸抗)。在《三国演义》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先后被拜为吴国大都督,因此也产生了将四人称呼为四大都督的说法。

洪迈延伸涵义,认为他们彼此之间曾经互相推荐,更受到了孙权的推心置腹,得以在吴的政权上发挥主要作用,所以实际上四人是递相传授的关系。

争议

历史上仅有鲁肃是由周瑜推荐成为继承人的。吕蒙和陆逊皆由孙权本人親自提拔。另外吕蒙去世前后的同时期陆逊已经升任镇西将军,而吕蒙尚为杂号将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后继关系。

合称四人为“都督”或“大都督”的说法本身就有误,正史中该四人中也仅有陆逊确实获封大都督一职。而且大都督仅为临时性职务,如陆逊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两次被任命为大都督。另外东吴有无数位都督,比如孙皎就曾与吕蒙分任左右部大都督,后来还有全琮施绩担任过大都督,周瑜等反而并没当过大都督。

《三国演义》中,鲁肃也并未明提被授予都督一职,只说在周瑜死后鲁肃继承了他的地位。

參見

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

出處: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將以上十二人合為一傳,並稱之為“江表之虎臣”。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