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用字生僻难认而更名的中国大陆地名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1955年3月到1964年8月間,中华人民共和国有8个省和自治区的35个专区因用字「生僻难认」而更名[1]。改名的方法多为使用普通话同音或近音字作为正规地理名称以替代原有名称,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更改和认可,很多历史悠久、意义确切的地名用字被更改[2],甚至一些屬於常用字的地名如江西省新喻县的“喻”、虔南縣的“虔”也被认为生僻难认改称新余县全南县。以下列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64年《简化字总表》所附錄之地名变更情况。其中未标注音者表示更名后读音不变。

變更明細

更多信息 所属省級行政區, 原区划名称 ...
所属省級行政區 原区划名称 原简称 新区划名称 新简称 更名时间 备注
黑龙江省 铁骊县 铁力县 1956年11月19日[3] 1988年9月13日,改制为铁力市[4]
瑷珲县 瑷珲 爱辉县 爱辉 1956年12月11日[5] 1983年6月,并入黑河市(县级);1993年3月,改制为爱辉区[6],而愛輝區下屬璦琿鎮以及璦琿條約後又改回原名
青海省 亹源回族自治县 亹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 门源 1959年4月30日[7]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和阗专区 和阗 和田专区 和田 1959年9月1日[8] 1971年2月,改制为和田地区[9]
和阗县 和阗 和田县 和田 1959年9月1日[8] 1984年9月,从和田县划出部分乡镇和人民公社,成立和田市[10]
于阗县 于阗 于田县 于田 1959年9月1日[8]
婼羌县 婼羌 若羌县 若羌 1959年[11]
江西省 雩都县 雩都 于都县 于都 1957年6月1日[12]
大庾县 大余县 1957年5月1日[13]
虔南县 qián 全南县 quán 1957年5月1日[14]
新淦县 新淦 新干县 新幹 1957年5月[15]
新喻县 新余县 1957年5月1日 1960年9月30日和1983年7月27日,两次改制为新余市[16]
鄱阳县 波阳县 1957年5月1日[17] 鄱陽湖維持原名不變。2003年12月17日,恢复原名[18]
寻邬县 寻邬 寻乌县 寻乌 1957年5月1日[19]
廣西僮族自治區[a] 鬱林縣[b] 鬱林 玉林县 玉林 1956年3月30日 1983年10月8日,改制为玉林市[20]
安徽省 石埭县 dài 石台县 tái 1965年7月19日 1959年3月22日,撤销石埭县建制;1965年7月19日,分太平縣贵池县地置石台县[21]
四川省 酆都县 酆都 丰都县 丰都 1958年9月22日[22] 1995年11月5日,改由涪陵市管辖[23];1997年6月18日,改由重庆市管辖[24]
石砫县 石砫 石柱县 石柱 1959年6月16日 1983年,改制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25];1997年6月18日,改由重庆市管辖[26]
越嶲县 越嶲 越西县 越西 1959年6月16日[27]
呷洛县 甘洛县 gān 1959年9月[28]
贵州省 婺川县 婺川 务川县[c] 务川 1959年1月31日 1987年11月26日,改制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30]
鳛水县 鳛水 习水县 习水 1959年1月13日[31]
陕西省 商雒专区 商雒 商洛专區 商洛 1964年9月10日[32] 2001年12月,改制为商洛市[33]
盩厔县 盩厔 周至县 周至 1964年9月10日[32]
郿县 郿县 眉县 眉县 1964年9月10日[32]
醴泉县 醴泉 礼泉县 礼泉 1964年9月10日[32] 同樣包含「醴」字,位於湖南省,現由株洲市代管的醴陵市(原醴陵縣,1983年從湘潭轉劃歸株洲市,1985年撤縣建市)沒有因用字生僻難認而更名
郃阳县 郃阳 合阳县 合阳 1964年9月10日[32]
鄠县 鄠县 户县 户县 1964年9月10日[32] 2017年9月9日,改制为鄠邑区,隶属西安市,恢复使用“鄠”字[34]
雒南县 雒南 洛南县 洛南 1964年9月10日[32]
邠县 邠县 彬县 彬县 1964年9月10日[32] 2018年5月4日,改制为彬州市[35]
鄜县 富县 1964年9月10日[32]
葭县 葭县 佳县 佳縣 1964年9月10日[32]
沔县 沔县 勉县 勉縣 1964年9月10日[32]
栒邑县 栒邑 旬邑县 旬邑 1964年9月10日[32]
洵阳县 洵阳 旬阳县 旬阳 1964年9月10日[32] 2021年8月26日,改制为旬阳市[36]
汧阳县 汧阳 千阳县 千阳 1964年9月10日[32]
关闭

其他情況

此外还有两种更改地名用字的情况:

  1. 由于汉字简化,例如辽宁省“瀋陽”改为“沈阳”(“瀋”簡化歸併為“沈”、“陽”簡化為“阳”),廣東“鬱南”改為“郁南”(“鬱”簡化歸併為“郁”)、“廣州”改為“广州”(“廣”簡化歸併為“广”),山東省“陽穀”改爲“阳谷”(“穀”簡化歸併爲“谷”、“陽”簡化爲“阳”),江西省「餘江」變成「余江」、「豐城」變成「丰城」等等;
  2. 由于异体字整理,例如河南省“濬县”改为“浚县”、雲南省“澂江”改為“澄江”、河南「封邱」、「商邱」、「沈邱」的「邱」都被改為「丘」等等。以下列出異體字整理中被更改的中國縣名[37]
更多信息 異體字(規範漢字), 異體字名稱 ...
異體字(規範漢字 異體字名稱 所屬省级行政区 規範漢字名稱 備註
澂(澄) 澂江縣 雲南省 澄江县 2020年2月19日,改制为澄江市[38]
[d](巨) 鉅鹿縣 河北省 巨鹿县
鉅野縣 山東省 巨野县
峩(峨) 峩眉縣 四川省 峨眉县 1988年11月20日,改制為峨眉山市[39]
峩邊縣 四川省 峨边县 1984年4月9日,改制为峨邊彝族自治縣[40]
峩山縣 雲南省 峨山县 1951年5月12日,改制为峨山彝族自治縣;1954年6月,改制为峨山彝族自治区;1956年1月,复改制为峨山彝族自治县[41]
峯(峰) 橫峯縣 江西省 横峰县
五峯縣 湖北省 五峰县 1984年7月,改制為五峰土家族自治縣[42]
鶴峯縣 湖北省 鹤峰县
濬(浚) 濬縣 河南省 浚县
稜(棱) 穆稜縣 黑龍江省 穆棱县 1995年4月8日,改制为穆棱市[43]
綏稜縣 黑龍江省 绥棱县
丹稜縣 四川省 丹棱县
邱、坵(丘)[e][f] 邱縣 河北省 丘县 1996年10月10日,恢复原用字[44]
內邱縣 河北省 内丘县
任邱縣 河北省 任丘县 1986年3月,改制为任丘市[45]
靈邱縣 山西省 灵丘县
章邱縣 山東省 章丘县 1992年8月1日,改制为章丘市[46];2016年12月22日,改制为章丘區,隶属济南市[47]
安邱縣 山東省 安丘县 1994年1月18日,改制為安丘市[48]
商邱縣 河南省 商丘县 1960年8月15日,改制为商丘市[49]
沈邱縣 河南省 沈丘县
封邱縣 河南省 封丘县
邱北縣 雲南省 丘北县
烏坵嶼 福建省 乌丘屿 原属莆田县,現為金門縣代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實際統治;中華民國未簡化用字[50]
遊(游) 仙遊縣 福建省 仙游县
麟遊縣 陝西省 麟游县
谿(溪) 慈谿縣 浙江省 慈溪县 1988年10月13日,改制為慈溪市[51]
蘭谿縣 浙江省 兰溪县 1985年5月15日,改制為兰溪市[52]
金谿縣 江西省 金溪县
竹谿縣 湖北省 竹溪县
霑(沾) 霑化縣 山東省 沾化县 2014年11月28日,改制為沾化区,隶属滨州市[53]
霑益縣 雲南省 沾益县 2016年6月1日,改制為沾益区,隶属曲靖市[54]
巖(岩) 岫巖縣 遼寧省 岫岩县 1985年1月17日,改制為岫岩满族自治县[55]
黃巖縣 浙江省 黄岩县 1989年11月,改制为黄岩市[56];1994年9月2日,改制为黄岩区,隶属台州市[57]
龍巖縣 福建省 龙岩县 1981年,改制為龙岩市[58]
崑(昆) 崑山縣 江蘇省 昆山县 1989年,改制為昆山市[59]
关闭

注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