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璋
Remove ads

國璋(1839年—1900年),杭阿坦氏,字子達蒙古鑲白旗人,京口駐防(今江蘇省鎮江市)。清朝官员、監生出身。

Thumb
時任江津知縣國璋的子侄廷啟、廷繼、廷治等,攝於四川江津縣東門外蓮池。左三站立高者為國璋長子廷啟(以候補知縣奉派留學日本,负责創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監獄——湖北模範監獄,著有《監獄要書》(東京:蚕光社,1905年))

生平

清朝知府銜候補直隷州知州,賞戴花翎,軍機處存記,大計卓異[註 1]。国璋十六岁即入幕在四川踏上仕途,先是拜于四川总督骆秉章门下,深得后者器重。“旋以军功保叙知县”,二十一岁出任四川隆昌知县,“兴利除弊,事无不举,士民尤爱戴”[1]

Thumb
现存于四川隆昌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昌石牌坊”,其中有清同治二年 (1863年)隆昌县士民给国璋修建的“政通人和”德政碑。

其后歷署重慶府江北理民同知、涪州知州、巴縣江津縣華陽縣宜賓縣榮縣內江縣知縣,所在多政績,深得民望,赢得循吏与能吏的官声[2]。凡地方利弊,隨事興剔,川省但凡发生疑難要案,督抚往往会选派國璋前往办理,而国璋每次都能妥善清結,故在四川數十年深爲督抚大吏[註 2]所倚重;而国璋在江北廳任上,辦理教案尤爲得體[3]。清朝誥授朝議大夫,晉封中憲大夫,奉旨入祀名宦祠。[註 3]

事跡

國璋爲官清廉,剛正不阿,體恤民情,精幹明決。在隆昌任上,“決獄明敏,精核如老吏,且嚴治盜事,不能欺,人乃大服”[4];署華陽,“頗平反冤獄”[4];宰榮縣,“善聼斷......尤不時躬親私訪,奸宄遂斂跡”[5];調宜賓,則教種蠶桑以增其利[6],開辦醫舘救治貧民[7];“所至有政聲,江津、巴縣先後攝篆者三次,教禁兼施,切中時弊”[4]

同治十二年( 1873 年)、光绪六年(1880年)、光绪17年(1891年)三任江津县知县[8]。國璋爲官尤其重視教育,1879年于江津知縣任内募建聚奎書院(今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位于江津白沙镇黑石山)[9],並捐廉銀設課獎勵資助貧寒讀書人,“士林感之,称‘国公课’”[10]。光绪八年(1882),建江津县遗爱祠(祠旁有莲花池、小桥、寒香亭),“祀清代邑令之有德政者”(据《民国版江津县志》)。

光绪七年(1881)、九年(1883)、二十一年(1895)三次出任巴县(今屬重庆)知县。國璋于光緒七年(1881年)首次出任巴縣縣令,次年下任,其後又兩度出任巴縣縣令,在任期間教禁兼施,政績突出。鼓励民众储存粮食,以防荒年;针对重庆城住房密集,常发火灾,设置水龙,百姓大称方便。同时,修建住屋安置贫民,捐养廉银收养弃婴,设立施粥点赈济那些揭不开锅的人,等等。[4]。国璋还善办洋务,曾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参与了川省与英国未结教案的谈判。其间,屡与英国领事、主教等磋商,最后以较小的代价,了结省城(成都)、嘉定(乐山)等处的教案。而1886年在其二度擔任巴縣縣令任内,發生第二次重慶教案。國璋不懼壓力,秉公辦理,堅持懲辦不法教首,保護地方,得到地方士民的廣泛愛戴[11]。重慶佛圖關前(今鵝嶺公園)原有遺愛祠,祠前街道命名为遺愛祠正街(今鵝嶺正街),即爲紀念國璋治渝政績。

Thumb
重庆大坪七牌坊,国璋的“恩沛巴江”德政碑,现已迁移至大坪正街中国电信大楼旁绿地。

1900年國璋卒於內江任所[12],誥授朝議大夫,晉封中憲大夫。葬於江蘇鎮江南郊八公洞山。

Remove ads

作品

國璋書學蘇靈芝,擅長書法[1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有其多件書法藏品。

Thumb
国璋于1896年作 行书四屏镜心水墨纸本

著并序《峽江圖攷》(1889年)[14][15]、《教種山蠶譜》;主持绘制《重慶府治全圖》(1886年)(所谓國璋版《重慶府治全圖》,原版本现存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北京国家图书馆),國璋在该地图右下方旁注道:“渝郡……據川東之形勝,萃全蜀之精華……層樓疊屋,一望迷離”[16],國璋又主持了张云轩版《重庆府治全图》(1886-1890年;原版本现存美国耶鲁大学);以及《江北舆地全图——题识》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特别提到国璋的《峡江图考》,说其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精确观察和表现了地质构造[17]

家世

生于蒙古八旗科举世家,一门七进士。其中——

  • 庆云,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累官至江西盐法道,兼巡瑞袁临兵备道[1]
  • 伯父庆安,道光丙戌科进士(1826年),任开封府理事同知。
  • 姑母杭阿坦氏,嫁正蓝旗蒙古、佐领墨赫特氏赫成額。其子护理京口驻防副都统文光,文林。孙女文氏(父文林),嫁京口驻防镶白旗蒙古、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巴哩克氏延清
  • 国澍(同知衔四川候补知县),弟国炳(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内阁侍读学士)、国裕(光绪八年壬午科进士,為光绪帝师翁同龢姪孫婿,《翁同龢日記》中有庆云、国璋、国炳和国裕等人略歷)[18]
  • 妻黄廓特罗氏。
  • 十子:廷启、廷继均任知县。五女:长女嫁正蓝旗蒙古墨赫特氏文延淦(父护理京口副都统文光)。
  • 承勳,光绪壬辰科进士(1892年),署广东肇庆府开平县知县[19]
  • 侄孙丰和,光绪乙未科进士(1895年),吏部主事、江西广信府弋阳县知县[20];妻陶唐郡氏(父内务府镶黄旗汉军、四川黔江縣知县刘氏愉曾,祖父江西饒州府知府豫鼎,曾祖伯嘉慶十四年(1809年)己巳恩科进士敏惪)。侄孙延昌 (光绪进士),光绪癸卯科进士(1903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内阁侍读学士[21]
Remove ads

遺绪

2021年12月14日,重慶市江津區文化旅遊委發佈消息稱,在該區聖泉街道三河村一座古大橋旁發現一塊由清代著名書法家、治印大師國璋所題寫的“古大橋”石碑,這是江津區首次發現地面單個知縣碑刻[22]

注释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