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家馬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家馬克(德語:Reichsmark;標記:RM),又名帝國馬克,為德國自1924年至1948年6月20日所通行的貨幣。國家馬克的發行是為了替代已經極度貶值的紙馬克。國家芬尼(德语:Reichspfennig、簡稱為:Rpf)則作為國家馬克的輔助貨幣(輔幣),而每1國家馬克則等價於100國家芬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馬克分別被西德馬克和東德馬克所取代。

Remove ads
簡介
帝國馬克最早是根據1924年8月30日的《鑄幣法》(Münzgesetz)開始使用的[1]。
1914年至1923年間,原先使用的「纸马克」因為惡性通貨膨脹而完全失去了購買力;雖然起先貨幣通膨的程度不大,但隨著1923年法軍占领鲁尔和之後,便開始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
從1923年11月15日起,德國透過發行以地產為擔保的地租馬克從而穩定貨幣經濟,然而這只是替代型的非正式貨幣,德國政府仍舊需要發行新的正式貨幣。
隔年,德國政府終於發行新的貨幣,即為帝國馬克。
舊的紙馬克與新的帝國馬克間的匯率為1,000,000,000,000:1(一兆比一),等同紙馬克對地租馬克的匯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帝國馬克與地租馬克的價值相同。
硬币
魏瑪共和國(1924—1933)
由於地租馬克與帝國馬克的價值相同,故早期的硬幣設計是直接沿用地租馬克的設計相近。
/
納粹德國戰前期(1933—1939)
當納粹黨上台後逐漸將硬幣的花紋改變為帶有納粹黨徽的設計
Remove ads
二戰期間(1940—1945)
當二戰全面爆發時,德國開始限制相關原料的使用,故開始鑄造以鋅及鋁為主的新式硬幣以取代之前以青銅合金及鋁金屬為主的硬幣。
Remove ads
鈔票
魏瑪共和國(1924—1933)
* 交易活動則延至 1934 年 1 月 31 日
Remove ads
/
納粹德國(1933—1945)
*20馬克的紙幣設計最初是用於奧地利發行的100先令紙幣,但由於最後德奧合併而不再發行,該版鈔票的設計概念便被轉移至20馬克鈔票上。[5]
Remove ads
德國蘇占區(1948年6月23日—1948年7月24日)
戰後,蘇占區政府於1948年開始以在原有的帝國馬克鈔票上加貼郵票的方式來充當臨時的貨幣使用,其中西方佔領區已於6月20日改用德國馬克,7月24日德國蘇占區開始流通東德馬克。
匯率
鑄幣廠戳記
由於德國的特殊歷史性,因此國內擁有許多獨立的鑄幣廠。
而為了表明該硬幣所屬的鑄造廠,故每間造幣廠都擁有自己獨有的字母戳記。
因此,透過觀察硬幣上的戳記,便可準確地識別出該枚硬幣產自何處的鑄幣廠。
但並非所有鑄幣廠都會在每一年生產硬幣,造幣廠也只會被授權生產一定數量的硬幣,其中一些造幣廠分配的產量比其他造幣廠多。因此,一些生產數量較少的鑄幣廠所生廠的帶有鑄幣廠戳記的硬幣會比其他硬幣更稀有。
在銀質帝國馬克的硬幣上,造幣廠標記將會位於硬幣左側的日期下方。而在較小面額的帝國芬尼硬幣上,鑄幣廠標記位於硬幣底部中心。[9]
Remove ads
鑄造量
購買力
國家馬克的購買力資料[11],由德國央行根據2020年歐元平均購買力給出,資料如下[12]:
- 1 帝國馬克 1924 = € 4,30
- 1 帝國馬克 1928 = € 3,70
- 1 帝國馬克 1933 = € 4,70
- 1 帝國馬克 1937 = € 4,50
- 1 帝國馬克 1939 = € 4,40 (據資料來源所說,該數值有很大不確定性), 另一項資料[13]指出大約為 € 6,43
参见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