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圣母领报教堂 (哈尔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哈尔滨圣母领报教堂(俄语: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ий храм в Харбине,音译作“布拉格维音斯卡娅教堂”),又译作“圣母报喜教堂”,是历史上俄国侨民在中国哈尔滨修建的一座东正教教堂,原址坐落于埠头区警察街41号(今道里区友谊路33号)[1]。该教堂始建于1900年,历经三次重大改建,最终于1970年拆除。
历史
1900年4月6日,为方便聚居在哈尔滨松花江南岸修筑中东铁路的俄国人参加宗教活动,沙皇俄国财政部、哈尔滨中东铁路局与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的英诺肯提乙·费古洛夫斯基司祭在松花江南岸的大桥村一带共同主持修建一座简易的木质结构东正教教堂。因该教堂于俄历的“圣母领报日[註 1]”举行祝聖,故称“圣母领报教堂”。1903年5月,第一代的圣母领报教堂落成。该教堂投入使用后,东正教北京总会驻哈尔滨代表驻地亦设立于此。1904年,教堂外围进行了一次砖石加固工程。1905年,教堂西墙增建了一所木制侧屋,作为收容日俄战争中受伤的俄籍将士的医务所使用。[2]
1907年5月22日,为响应当地教民的呼吁,该教堂建筑委员会决定开始修建一座石结构的新圣母领报教堂[2]。后因资金困难和洪水泛滥等问题,修建新教堂的计划一再搁浅。直到11年后,1918年2月23日,第一座圣母领报教堂发生火灾后被焚烧殆尽。1918年5月,该教堂的原管理人员利用保险公司赔偿与东正教北京总会的拨款和林业公司与铁路公司捐助的廉价木材,决定重建一座石结构的圣母领报教堂。1919年3月22日,新建的圣母领报教堂落成[1]。
1929年9月11日,因新建的圣母领报教堂墙面出现裂缝,以及在哈尔滨的俄侨人数增加,教堂圣美促进小组决定于第二座圣母报喜教堂对面新建一座更大规模的圣母领报教堂[2]。1930年7月20日,哈尔滨城市管理局批准了新教堂的平面设计图。1930年9月14日,梅列基大主教、东正教北京总会和哈尔滨的东正教司祭人员共同主持了新教堂举行奠基仪式。该教堂由建筑师鲍里斯·图斯塔诺夫斯基(俄语:Б. М. Тустановский) 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拜占庭风格,可同时容纳1200人祈祷[2]。第三座圣母领报教堂的建造时间长达10年,1932年至1934年间因松花江涨水而停工两年,复工后于1935年开始修建圆顶与钟楼。1936年,圆顶上之十字架建设完成。1940年9月14日,第三座圣母领报教堂竣工并举行祝圣仪式[1]。
1958年,由于大量信仰东正教的俄侨离开哈尔滨,相关宗教活动减少,圣母领报教堂关闭。1966年,教堂被改为马戏团学校。1970年,第二座与第三座圣母报喜教堂被拆除,因第三座圣母报喜教堂的梁柱较为坚固,仅拆除了圆顶和钟楼部分,教堂遗址上则改建为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其建筑内部至今仍可看到教堂圆顶的弯形梁柱的遗迹。[3]
Remove ads
历任掌院神父
- 1903—1905年,首任掌院修士司祭 列昂提,(1876-1933),第十九届俄罗斯驻华东正教传教团团长。[4]
- 1905年—1916年,第二任掌院修士司祭 年基奥尼西。
- 1916年 - 1919年,第三任掌院修士司祭 赫里斯托福尔。
- 1919年 - 1927年,第四任掌院大司祭 亚历山大•沙巴基克。
- 1927年 - 1946年,第五任掌院 梅列基 [Мелетий (Заборовский)1868-1946],哈尔滨东正教第二任主教。
- 第六任掌院大司祭 阿里斯塔尔。
- 第七任掌院修士大司祭 波里卡尔普。
- 第八任掌院大司祭 达尼伊尔•何海林神父(1895-1956),曾任哈尔滨东正教委员会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其墓园位于皇山东正教墓园至今仍在。[5]
- 第九任掌院司祭安托尼•姚宝顺神父(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 其出生北京,是北京东正教姚福安主教的侄子,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批斗。[6]
Remove ads
注解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