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城市地理学
人文地理學的分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既是人文地理学中聚落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主軸包括了城市與地理環境的互動、經濟和自然資源的流動、發展模式和基礎設施、城市中作為行動者的人與非人、政治體制、城市治理、衰敗和復興以及社會空間包容、排斥和日常生活等概念。城市地理學在各個方面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全球城市環境發展所涉及的佈局和規劃,以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地区的城市发展與变化的規律性。
歷史
城市地理學在1973年隨著大衛·哈維發表的《社會正義與城市》成為一個關鍵的子領域,該著作也受到先前Anne Buttkmer著作的影響[1]。19世紀末,在恩格斯對工人階級生活條件的地理分析中,城市計畫最初著手於解決工業革命帶來的負面影響[2]。
1924年,Marcel Aurousseau認為以城市地理學在研究上的重要性,不應被視為地理學的子領域。然而城市地理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逐漸從較關注於物理地形的地理學中分離,成為獨立的學科。最早的代表學者有Chauncy Harris與Edward Ullman[3][4]。
都市發展的模式
一個城市或聚落的發展模式描述了人類活動與建築是如何在地景上組織與建構的。城市環境由道路或橋等「硬基礎設施」以及社會福利或醫療服務等「軟基礎設施」所組成。為了對抗城市發展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許多城市設立了社區公園、汙水與廢棄物處理設施等「綠色基礎設施」,這些設施能有效應對氣候變遷並降低水災風險[5]。研究發現綠色基礎設施不僅能改善空氣品質,也能提升心理健康。[6]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