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基什内尔主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什内尔主义
Remove ads

基什内尔主义(西班牙語:Kirchnerismo)是阿根廷的一个基于民粹主义理念的政治运动,由支持内斯托尔·基什内尔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夫妇的支持者组成,他们二人先后担任阿根廷总统。尽管基什内尔主义被视为庇隆主义的一个分支,但它受到一些庇隆主义派系的反对,通常被认为属于左翼民粹主义范畴。

尽管最初是正义党内的一个派系,基什内尔主义后来得到了其他较小的政党(如阿根廷共产党人文主义党)和一些传统政党的派系的支持(如激进公民联盟社会党)。在分裂为基什内尔主义/反基什内尔主义派系的政党中,基什内尔主义派系的成员通常以字母“K”区分(例如“庇隆主义者/正义党K派”、“激进党K派”或“社会党K派”),而反对基什内尔主义的派系则同样以“反K”标识[1][2]

政治纲领

反对新自由主义

基什内尔主义明确表示反对新自由主义政策,同时也反对紧缩政策。在就职演说中,基什内尔主张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并宣称 “我们必须让国家在市场排斥和抛弃民众的地方,建立起平等”。[3]

反对自由贸易协定

基什内尔主义公开反对由美国推动的各类自由贸易协定,无论是多边协定还是双边协定。这一政策的巅峰时刻,是基什内尔在2005年马德普拉塔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与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的对抗——此次对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成功阻止了《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ALCA)的签署。

区域结盟

在国际层面,基什内尔主义致力于加强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尤其重视与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的往来;并以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为基础,与巴西构建南美核心合作轴。基什内尔主义始终将维护南方共同市场视为重要立场,表现出强烈的支持态度。

人权领域

国家重组进程时期(1976-1983 年)发生的反人类罪行问题上,基什内尔主义将捍卫人权作为核心斗争旗帜。这些罪行在劳尔·阿方辛政府(1983-1989 年)和卡洛斯·梅内姆政府(1989-1999 年)时期,因所谓的 “免罪法”(即《正当服从法》《最终点法》及赦免令)而未被追责。在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执政期间,这些免罪法被废除,反人类罪行案件的审判得以重启。到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执政末期,已有2510起相关案件被立案或重启调查,其中156起案件已作出判决,669人被定罪。基什内尔主义的这一立场,赢得了五月广场母亲、五月广场祖母等重要人权组织的积极支持。[4]

性别与性取向政策

2010年,阿根廷通过《平等婚姻法》,允许同性婚姻合法化,成为拉丁美洲首个将这一权利写入法律的国家。2012年,《性别认同法》获批,该法律允许跨性别者在个人身份证件上登记自己选择的姓名与性别,同时规定所有与性别表达适配相关的医疗服务均纳入强制医疗计划(Programa Médico Obligatorio)。在堕胎问题上,基什内尔主义内部并未形成统一立场。2005年,卫生部长希内斯·冈萨雷斯·加西亚(Ginés González García)明确表示支持堕胎非罪化。而其继任者胡安·曼苏尔(Juan Manzur)则在2010年7月称:“我们已经表明立场:我们反对堕胎,总统也对此表达过同样态度。”不过,2018年阿根廷国内就堕胎非罪化展开激烈辩论时,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公开表态支持,并在参议院对相关提案投了赞成票。最终在2020年12月,阿根廷国民议会通过《自愿终止妊娠法》,基什内尔主义阵营的议员以多数票支持了该法案。[5]

Remove ads

批评

反对派与反基什内尔主义

2008年起,反对派开始明确表示要与基什内尔主义展开正面对抗。来自克拉林集团(Grupo Clarín)的记者豪尔赫·拉纳塔(Jorge Lanata)在2013年马丁·菲耶罗奖(Premios Martín Fierro)的颁奖典礼上,将这种对立状态称为“裂痕”(la Grieta)。同样隶属于克拉林集团的记者胡利奥·布兰克(Julio Blank)则表示,该媒体集团已决定针对基什内尔主义开展 “战争式新闻报道”。对于自由保守派报纸《民族报》(La Nación)而言,基什内尔主义将社会分裂为两大阵营——“祖国派”(patria)与“反祖国派”(antipatria),并以轻蔑态度和诋毁言论对待反对者;而反对者则以同样的轻蔑与诋毁回应基什内尔主义,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在基什内尔主义阵营内部,部分支持者认为这种对立状态并不存在,另一些人则认为其实际上在基什内尔主义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哲学家何塞·巴勃罗·费恩曼(José Pablo Feinmann)承认这种对立的存在,但认为责任应归于反对势力,而非政府。

此外,尽管基什内尔主义的部分追随者隶属于由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于1946年创立的正义党(Partido Justicialista),但庇隆主义阵营内部的部分派系仍可能对基什内尔主义持反对态度。[6]

Remove ads

批评与指控

自基什内尔主义上台以来的这些年里,众多学者、记者和政治人物对该运动整体及其主要领导人持批判态度。在庇隆主义者胡利奥·巴尔巴罗(Julio Bárbaro)、激进党人奥马尔·平托斯(Omar Pintos)与记者奥斯卡·穆伊尼奥(Oscar Muiño)合著的《远离铜像:当基什内尔还不是“基派”时》(Lejos del bronce: Cuando Kirchner no era K)一书中,内斯托尔·基什内尔(Néstor Kirchner)被描述为 “奉行个人专断的人”。持托洛茨基主义立场的记者迭戈·罗哈斯(Diego Rojas)认为,基什内尔主义是一场“封建式”保守运动——“封建”一词在此为口语化表述,旨在说明该运动在各省的存在形态:推行“军阀式”“传统主义式”和“裙带式”政策,维护 “上层阶级” 的利益。另一方面,美国教授罗伯特・罗特伯格(Robert Rotberg)于 2019 年出版了一本关于“拉美政客与大企业如何掠夺公民财富”的著作。该书主要聚焦于巴西法官塞尔吉奥·莫罗(Sergio Moro)主导的“洗车行动”(lava jato)——这场行动的主要指控对象包括被弹劾罢免的前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以及被判处12年监禁且剥夺政治权利的前总统卢拉·达席尔瓦(Lula da Silva)(该书出版后,巴西最高法院撤销了对卢拉·达席尔瓦的所有指控)。此外,该书还暗中支持阿根廷前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Mauricio Macri),因其曾推动对基什内尔主义的调查与刑事诉讼。

与此同时,基什内尔主义的部分领导人还面临叛国腐败等多项刑事指控及其他罪名指控。[7]这些司法案件中,有些已被阿根廷司法机构驳回,另有一些则已作出定罪判决。

历史

内斯托·基什内尔总统任期

Thumb
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总统下令,将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雷纳尔多·比尼奥内这两位种族灭绝者的画像从埃尔帕洛马尔军事学院摘下

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政府的经济政策在初期短暂延续了罗贝托·拉瓦尼亚制定的框架:维持货币贬值,同时由中央银行大力介入外汇购买;通过推动出口实现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PBI)增速接近10%。此外,这些政策还成功帮助阿根廷摆脱了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债务违约困境。贫困率失业率均出现显著下降,国际储备从2003年的140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70多亿美元。自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政府执政初期起,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较卡洛斯·梅内姆政府时期有所扩大。这一变化体现在多项举措中:阿根廷航空公司(Aerolíneas Argentinas)、阿根廷邮政(Correo Argentino)、圣地亚哥河造船厂(Astillero Río Santiago)被收归国有,同时成立了阿根廷国家能源公司(ENARSA)与阿根廷水务及环境卫生公司(Agua y Saneamientos Argentinos)。2003年至2007年,阿根廷进入经济增长阶段,年均增速维持在9%左右(2003年为8.8%,2004年为9%,2005年为9.2%,2006年为8.5%,2007年为8.7%,2008年为6.8%)。[8]

在基什内尔政府时期,其施政过程中一项核心经济举措便是提前全额偿还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基什内尔政府明确提出,此举旨在终结本国经济政策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令束缚的局面。2006年11月,阿根廷的国际储备突破300亿美元;失业率则降至11%以下(根据不同数据来源,具体数值在10.2%至10.8%之间)。贫困率也从2002年略高于40%的水平,降至2006年的22.3%。[9]

基什内尔积极推行人权促进政策。其政府吸纳了人权组织中公认的核心成员加入。此外,政府还推动对20世纪70年代期间三A组织(Triple A)及国家重组进程(Proceso de Reorganización Nacional)军政府所犯反人类罪行的责任人进行审判。为实现这一目标,基什内尔的支持者在国民议会中支持废除《正当服从法》与《最终点法》——自劳尔·阿方辛政府时期起,这两项法律一直阻碍着相关罪行的审判进程。该废除举措随后得到司法部门的认可。对参与军政府统治的军人作出的首例判决,针对的是克里斯蒂诺·尼科莱德斯(Cristino Nicolaides):2007年12月19日,因他曾参与601营第2特别行动队的罪行,被判处25年监禁。

基什内尔执政期间最重大的国际争端发生在2006年,起因是乌拉圭在乌拉圭河沿岸修建多家造纸厂。这一事件导致阿根廷恩特雷里奥斯省(provincia de Entre Ríos)的活动人士封锁了与乌拉圭之间的国际桥梁。基什内尔拒绝镇压这些抗议者,甚至公开表示支持。

2007年1月对阿根廷国家统计与普查研究所(INDEC)的干预,是当时一项颇具争议的举措:比阿特丽斯·帕列里(Beatriz Paglieri)接管了该机构的物价指数核算工作。阿根廷工人协会(ATE)的一个分支(而非占多数的阿根廷公务员联盟UPCN—— 该联盟约占全体员工的70%)自此一直声称,当时物价指数的核算方法发生了变更,且这一变更未与专业技术人员协商。而政府方面则详细说明,新核算体系是为适配当前消费情况而调整的——由于消费习惯发生变化,部分此前纳入核算的产品如今已不再重要,甚至不再生产。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第一总统任期

Thumb
2007年12月10日,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在总统权力交接仪式上。身后是她的丈夫、前任总统内斯托尔·基什内尔

费尔南德斯总统上任后采取的首批举措之一,便是设立科学、技术与生产创新部(Ministerio de Ciencia, Tecnología e Innovación Productiva),并任命知名分子生物学家利诺·巴拉尼奥(Lino Barañao)担任该部部长。为配合这一举措,政府还宣布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建立一个科技园区,该园区由三个研究所组成:社会与人文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科学研究所,以及精密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在任期间,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延续了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总统时期的人权政策。

2007年末,由于阿根廷面临能源供应问题,费尔南德斯政府实施了一项能源节约计划,旨在改善国内电力使用状况并推动其现代化。此外,政府还启动了一项计划:一方面新建能源发电厂,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发电厂进行升级改造。

克里斯蒂娜政府执政期间最重大的冲突始于2008年3月11日。当时,在国内外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阿根廷经济部长宣布针对四种农产品——大豆、向日葵、玉米、小麦及其衍生品——实施新的浮动出口关税制度。这一举措遭到阿根廷农业生产领域雇主群体的四大组织反对,这些组织宣布发起农业雇主罢工。这场冲突持续了129天,期间出现了雇主停工、道路封锁、抗议活动、锅碗瓢盆示威,以及阿根廷国际贸易受阻等一系列情况。冲突还导致了备受争议的该政策制定者——经济部长马丁·卢斯托(Martín Lousteau)辞职。2008年6月17日,费尔南德斯总统向国民议会提交了关于出口关税的法案。在投票过程中,法案陷入平局,最终需由国家副总统胡利奥·科沃斯(Julio Cobos)投出关键票——而他对总统提交的法案投了反对票。这一结果导致法案被议会否决,也使得科沃斯与费尔南德斯之间的关系破裂,并迫使基什内尔派激进党人(radicales K)中的一部分势力进行政治立场重组。以科沃斯为首的这部分政治势力自此转为反对党,不过科沃斯并未辞去副总统职务。2008年7月18日,阿根廷总统下令废止第125/08号决议。此后,雇主们宣布冲突结束。[10]

Thumb
科尔多瓦省奥利瓦辖区内(靠近玛丽亚镇),农业生产者在9号国家公路上封锁道路

此外,费尔南德斯总统还提交了一项旨在收购阿根廷航空公司(Aerolíneas Argentinas)与阿根廷南方航空公司(Austral Líneas Aéreas)的法案。根据该法案,阿根廷国家将收购这两家公司及其他相关企业的股份。该法案于2008年9月3日获国民议会通过,成为第 26412 号法律。

2008年10月21日,一项旨在终止阿根廷私人退休基金管理公司(AFJP)制度的法案被提交至国民议会。AFJP是一套私人养老金与退休制度,曾是梅内姆总统推行的大规模私有化政策中的核心举措之一。该法案在部分反对党势力的支持下获得议会通过。由此,阿根廷建立了新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Sistema Integrado Previsional Argentino,简称 SIPA)。[11]

在克里斯蒂娜执政期间,政府采取了多项举措以应对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大衰退。这些举措分多个阶段实施,被纳入一项反危机计划中,旨在提振经济,并避免受影响行业出现裁员现象。该计划得到了两大工会组织(阿根廷总工会CGT、阿根廷工人中心 CTA、汇聚工业企业家的阿根廷工业联盟(Unión Industrial Argentina),以及联合农村合作社的阿根廷农村合作社联盟(CONINAGRO)的支持。然而,该计划遭到了阿根廷农村协会(Sociedad Rural Argentina,简称 SRA)与阿根廷农业联合会(Federación Agraria Argentina,简称 FAA)的批评。这两个协会均由农村土地所有者与农业生产者组成——自2008年阿根廷农业雇主罢工事件后,他们便成为了政府的坚定反对者。[12]

自2008年起,与克拉林集团(Grupo Clarín)的冲突成为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总统任期内的显著特征。

Thumb
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总统手持一份《克拉林报》

2007年,基什内尔主义的竞选纲领计划提出一项《广播法》法案,以取代1980年军政府时期颁布的第22285号法令。该法案将以1989年社会党议员吉列尔莫·埃斯特韦斯·博埃罗(Guillermo Estévez Boero)提交的法案草案为基础,而这份1989年的草案由民主巩固委员会(Consejo para la Consolidación de la Democracia)拟定。[13]

2009年,上述法案(此前已通过在全国多地召开会议与论坛的形式征求意见)被提交至国民议会,并于10月10日获批成为第26522号法律。该法案得到了执政党议员及部分反对党(如社会党)的一致支持,但遭到其他反对党的反对,包括激进公民联盟、公民联盟、马克里派的共和提议党(PRO),以及异见庇隆主义派系(杜阿尔德派、菲利派、德纳尔瓦埃斯派)等。

此外,该法案还得到了两大工会组织(阿根廷总工会 CGT、阿根廷工人中心 CTA)以及视听媒体工作者工会的支持。同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韦尔(Adolfo Pérez Esquivel)、多个人权组织及阿根廷大学生联合会(Federación Universitaria Argentina)也对该法案表示支持。[14]另有多个国际组织同样支持该法案。联合国言论和表达自由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弗兰克·拉吕(Frank La Rue)认为,这项法律

是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典范,也为其他所有国家树立了标杆。其原因在于,该法律确保社会各阶层均能获取广播电视频段的使用机会,同时在言论自由的行使过程中维护多元性与多样性原则。[14]

持相反立场的则有克拉林多媒体集团(multimedio Clarín)、乌诺集团(Grupo Uno),以及阿根廷新闻企业协会(ADEPA,全称Asociación de Empresas Periodísticas)——该协会由媒体企业家组成。

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发生军事政变,合法国总统曼努埃尔·塞拉亚(Manuel Zelaya)被推翻。对此,费尔南德斯总统采取了坚决的谴责立场,并主张既不承认政变当局,也不承认由政变当局召集的选举所产生的政府,同时要求恢复被推翻总统的职位。阿根廷的这一立场与巴西进行了协调,并最终成为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南美洲国家联盟(Unasur)及美洲国家组织(OEA)的共同立场。

政府深化了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总统此前启动的集体谈判普及化政策,以规范劳资关系。同时,政府还延续了上一届政府推出的伟大祖国计划”(Plan Patria Grande),旨在为身份不合法的移民办理身份证件。

2009年8月11日,在阿根廷足球协会(Asociación del Fútbol Argentino)与TyC体育公司(TyC Sports)解除电视转播合同后,阿根廷中央政府提出收购该转播权,报价为6亿比索(此前与TyC体育公司的合同金额为2.68亿比索)。该收购的核心条件是:所有赛事必须进行直播,且转播权商业化所产生的利润盈余需用于业余体育事业。[15]

此外,还颁布了第1602/09号法令,规定对所有18岁以下子女发放家庭补贴,适用于失业或从事非正规经济活动且收入不高于最低生活工资标准的父母,包括社会单一税缴纳者。

该措施旨在满足国内所有贫困线以下儿童的基本需求,并提高入学率

Thumb
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任期最后一天,五月广场上举行的支持她的集会

2009年12月14日,阿根廷通过一项紧急必要法令(decreto de necesidad y urgencia)设立了“双百年基金”(Fondo del Bicentenario)。这是一项专门用于保障外债利息支付的特别基金,旨在减轻国家财政的财务负担。

2009年9月11日,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总统向阿根廷国家众议院(Cámara de Diputados de la Nación)提交了一项法案,旨在对涉及公共利益表达的诽谤与侮辱行为免除刑事处罚。该法案最终获得通过,这一举措得到了保护记者委员会(Comité para la Protección de los Periodistas)的国际认可。[16]

2010年10月27日,基什内尔主义运动的奠基人内斯托尔·基什内尔因心肺骤停去世,享年60岁。遗体告别仪式在阿根廷国家议会大厦的迷失脚步大厅(Salón de los Pasos Perdidos)举行。

2011年阿根廷总统选举中,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获得54.11%的选票,成功连任总统。在此次选举中,胜利阵线(Frente para la Victoria)所获选票比例,创下了1983年以来阿根廷总统选举的最高纪录。此外,该选票比例在阿根廷总统选举历史上排名第二,仅次于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17]

反对毛里西奥·马克里

Thumb
2017年抵抗大游行(Marcha de la Resistencia)期间,呼吁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担任领袖的标语牌

2015年阿根廷总统选举中,资深基什内尔主义者卡洛斯·赞尼尼(Carlos Zannini)作为丹尼尔·肖利(Daniel Scioli)的副总统候选人参选。最终,丹尼尔·肖利在与毛里西奥·马克里(Mauricio Macri)的第二轮投票中失利。

在结束阿根廷总统第二任期数月后,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提议组建一个广泛的政治联盟,该联盟将优先凝聚那些反对毛里西奥・马克里总统所推行政策的力量。数月后,“公民团结阵线”(Frente Unidad Ciudadana)正式成立。这一名称涵盖多个地方性选举联盟,已在以下地区注册: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卡塔马卡省、查科省、科尔多瓦省(在该省使用科尔多瓦公民阵线这一名称)、米西奥内斯省、内乌肯省、恩特雷里奥斯省(在该省名为公民联盟,作为内部派系与正义党共同参与选举),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在该市,该联盟加入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团结阵线,并与“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AHORA Buenos Aires)、正义党(PJ)及共同利益党(Partido Bien Común)共同作为内部派系参与选举。2017年6 月20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周边卫星城镇萨兰迪(Sarandí)举行的一场大规模群众集会后,该联盟正式宣告成立。[18]

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总统时期

Thumb
2019年12月,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和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分别就任总统和副总统

2019年阿根廷总统选举中,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与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组成总统候选人名单,当选为副总统。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曾于 2003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内斯托尔·基什内尔与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政府的内阁部长会议主席(Jefe de Gabinete de Ministros)。该候选人名单在首轮投票中获得48%的选票。全民阵线在全国24个选区中的18个选区获胜,其中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该省居住着阿根廷39%的人口。[19]在此次选举中,该阵线赢得了竞争激烈的24个参议院席位中的13个,以及130个众议院席位中的64个。全民阵线本身是一个庞大的选举联盟,成员包括庇隆主义政党(如正义党,该党是阵线的核心政党)、革新阵线(Frente Renovador)、联邦承诺党(Compromiso Federal);此外还有基什内尔主义政党,如基什内尔主义团结联盟(KOLINA)、新会晤党(Nuevo Encuentro);以及进步主义与中左翼政党,如我们党(Somos)、团结党(Partido Solidario)、南方计划党(Proyecto Sur)、不妥协党(Partido Intransigente);同时包含激进主义政党(如熔炉党、国家团结运动),以及左翼与共产主义政党等。上述政党总计19个,均持庇隆主义或基什内尔主义立场,其意识形态谱系涵盖从中间派到左翼的范围。

在担任内阁部长会议主席之后,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与基什内尔主义阵营逐渐疏远,而该阵营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领导。后来,在克里斯蒂娜的推动下,两人建立联盟,基什内尔主义阵营也借此与此前与之疏远的庇隆主义派系重新联合,这些派系包括马萨派(massismo)、艾薇塔运动(Movimiento Evita),以及正义党的多位省长。

当今

阿根廷的经济危机以高通胀[20]和40%的贫困率为显著特征[20],这使得基什内尔主义陷入危急境地。2021年议会选举期间,这一局面进一步恶化——基什内尔主义阵营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均遭遇重大失利。面对此情景,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担忧庇隆主义会创下历史最差选举成绩,沦为第三名。

对于2023年总统选举,候选人归属一度成谜。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已确认不会寻求连任,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也明确表示不会参与任何竞选。当时最盛的传言指向瓦多·德·佩德罗(Wado de Pedro)将作为总统候选人,胡安·曼苏尔(Juan Manzur)为副总统候选人,尤其是在瓦多发表“我希望成为所有阿根廷家庭的总统”这一言论之后。[21]

此外,前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丹尼尔·肖利也有意挑战瓦多,参与党内初选。然而,6月23日,全民阵线更名为为了祖国团结阵线(Unión Por La Patria),并宣布时任经济部长塞尔希奥·马萨(Sergio Massa)为总统候选人,奥古斯丁·罗西(Agustín Rossi)为其副总统搭档。消息同时确认,瓦多与肖利均已退出竞选。

Thumb
2020年3月1日,在阿根廷国家议会举行的第138届常会开幕式上,阿根廷副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与众议院议长塞尔希奥·马萨出席活动

尽管肖利与瓦多未参与竞选,但党内初选仍未能避免。胡安·格拉沃伊斯(Juan Grabois)在同一阵营中宣布参选总统。在党内初选(PASO)中,马萨击败了格拉沃伊斯,而为了祖国团结阵线(Unión Por La Patria)则成为得票第三多的政治阵营。

在大选阶段,为了祖国团结阵线最终成为得票最高的政治阵营。然而,由于未能满足无需进行第二轮投票的最低票数要求,选举不得不进入第二轮。最终结果是,自由意志派候选人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击败了为了祖国团结阵线,并由此成为全球首位自由意志派总统。[22]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