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復仇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复仇主义(法语:Revanchisme)意指透过政治运动,向一个国家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1]一般而言,复仇主义的萌芽,是基于挽回民族尊严、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经济利益。极端复仇主义的思想,经常带有鹰派色彩,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此谓「以牙还牙」。[2]

詞源
复仇主义源于法语名词 revanche ,意指复仇。该词从1870年代普法戰爭法国战败后开始被广泛使用,最初代指法国民族主义者要求收回阿爾薩斯-洛林的思潮[3]。
法國

复仇主义的經典例子是法國,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新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大部分共和派政治人物声言要一雪前耻,收回失地。復仇主義氣氛在法國社會中流行,當時強調戰敗屈辱的畫作很受歡迎,例如阿爾方斯-瑪麗-阿道夫·德諾伊維爾(Alphonse-Marie-Adolphe de Neuville)的畫作。[4][5][6]受这种思想响使法国努力寻求盟友,促成1894年的法俄同盟,以及后来的三国协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早原因。法國的復仇主義影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該條約將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並向戰敗的德國索取賠款。凡爾賽條約又導致德国的復仇主義情緒升溫。[7]
波蘭
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波蘭曾試圖收回被德國、俄羅斯和奧匈帝國占領的「波蘭民族土地」。
丹麦
普鲁士与丹麦曾经因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的统治权问题,引起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48年至1851年)及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64年;也称为德丹战争)。
德國

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声言要夺回但泽、波森省、阿尔萨斯-洛林、苏台德地区及其他被认为应属于德国的领土。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民族统一主义色彩,也是民意运动的一部分,与德国统一相关。[8]
匈牙利

奧匈帝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被逼簽下《特里阿農條約》及割讓大量領土,許多匈牙利人因此成了其他國家的公民。這條約對至今的匈牙利依舊造成沉重傷痛,被稱為「特里亞農創傷」。[9]根據2020年一項研究,三分之二的匈牙利人同意鄰國的部分地區應該屬於他們,尤其是有关割让特兰西瓦尼亚予罗马尼亚之事。[10]
中国
俄罗斯曾吞并了包括外东北在内的大量中国领土。部分中国人主张收回这部分领土。在中国大陆发行地图中,会标注此部分地区的原名,如符拉迪沃斯托克会括注海参崴,萨哈林岛会括注库页岛等。
参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