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外周性耐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是免疫耐受繼中樞耐受後的第二層機制,發生於周邊免疫組織(即胸腺和骨髓以外),旨在將針對自體抗原又逃脫中樞耐受的T細胞與B細胞篩除,避免其導致自體免疫疾病[1]。此外,外周性耐受亦可避免免疫系統對無害的過敏原起反應[2]。
2025年,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與坂口志文因對外周性耐受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
機制
T細胞與B細胞成熟的過程中需經株落刪除或株落分流(Clonal diversion)將針對自體抗原者篩除[4]。其中胸腺中,中樞耐受對抗自體T細胞的篩除效率僅為60—70%,因此經此過程產生的初始T細胞中仍有相當部分對自體抗原有一定(通常較低)的結合力,可能引發自體免疫反應[5]。周邊免疫組織有若干外周性耐受的機制可進一步篩除這些T細胞,包括促進其細胞休止(cell quiescence)、使其無法被抗原激活、使其株落失能或將其完全剔除等[6],在此過程中調節T細胞(Treg)扮演重要角色[7],部分亞型的樹突細胞[8]與淋巴結基質細胞[9]也有機制抑制T細胞以達成外周性耐受。
相較於T細胞,B細胞較少有針對自體抗原的情形,造成自體免疫反應的風險較低,針對B細胞外周性耐受的研究較少,多為經由T細胞的外周性耐受而間接達成[10]。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