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埔石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埔石刻
Remove ads

大埔石刻,是一座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島最南端的石刻,是馬祖地區現存最古且最大的摩崖刻石。1988年11月11日公告連江縣縣定古蹟。

事实速览 大埔石刻, 位置 ...

沿革

Thumb
刻文

明朝時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倭寇侵擾,1617年(萬曆四十五年)5月5日,將領沈有容鎮守閩海,因在東沙(東莒島)力戰福建浙江倭寇,同時招降海寇袁進、李忠,並且散遣其眾有功,工部侍郎董應舉於1630年(明崇禎三年)刻贈此碑,用來彰顯沈有容的功績。

1953年,國軍正式進駐東莒島,由於構築防禦工事,於老頭山山坡上發現一塊刻有文字的岩盤,經研判可能為古蹟,後將覆蓋在岩盤上的泥土全部清除,並用鐵絲網圍住予以保護。1966年,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司令官雷開瑄為防止大埔石刻遭到雨淋日曬,指示駐地部隊在石刻興建一座仿古涼亭,命名「懷古亭」,並在旁邊設立兩塊釋碑文與部隊建亭碣,記載石刻發現經過,與石刻上的意涵。[1][2]


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已將石刻附近景觀重新整修,並興建公廁及通往海邊木棧橋。[3]

刻文

大埔石刻面積約2.78平方公尺,上鑴刻41字,分七行,每字約為22公分,刻文上記載萬曆年間,沈有容擊敗海寇,在東沙生擒倭寇67人,另有首級2名的事蹟,由董應舉題文於此。原文為[4]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