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撒旦
伊朗反美政治術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撒旦」(波斯語:شيطان بزرگ,羅馬化:Sheytân-e Bozorg)是伊朗對美國的一種貶稱,常與「美國去死」的口號並用,源於伊朗伊斯蘭革命期間。儘管這個稱號主要反映伊朗社會的反美情緒,但有時亦曾指向英國,不過用以諷刺英國的「老狐狸」一詞在當地更為常見。

這個稱號由伊朗宗教領袖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於1979年11月5日首次提出,即伊朗人質危機爆發的翌日。他在演說中斥責美國是輸出全球腐敗的帝國主義勢力[1]。霍梅尼同時也以「小撒旦」形容以色列,尤其是在美以關係密切的語境下。此外,在冷戰格局下,他曾將蘇聯稱為「次撒旦」,主張革命後的伊朗應同時對抗美國與蘇聯兩大強權。
背景
由於英國和美國長期干預伊朗內政,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一向懷有強烈的反西方情緒。早在1907年,英國與俄羅斯帝國簽訂協議,將伊朗劃為各自的勢力範圍,引發伊朗國內極大憤怒。46年後,即1953年,當時的伊朗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推動石油產業國有化,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英國軍情六處遂發動政變,推翻摩薩台政府,扶植親西方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重新掌權[2]。當時艾森豪威爾政府憂慮,摩薩台的民族主義路線可能導致伊朗最終落入共產主義勢力手中。在中央情報局與軍情六處的策動和支持下,伊朗爆發大規模騷亂,摩薩台被推翻,巴列維國王重返權力中心,這不但保障西方對伊朗石油的控制,亦被視為阻止共產主義擴張的關鍵。主導這次軍事政變的法茲盧拉·扎赫迪將軍隨後出任總理。這場政變代號為「阿賈克斯行動」。政變初期一度看似失敗,巴列維國王甚至被迫短暫流亡[3][4][5][6][7][8][9][10][11][12][13]。
1965年,大阿亞圖拉霍梅尼因為批評「白色革命」的多項改革而遭流放,當中包括賦予女性選舉權、推動土地改革,以及備受爭議的《駐軍地位法案》,該法案保障美軍人員在伊朗犯罪時享有外交豁免權[14][15][16]。到了1970年代初期,反對巴列維國王的聲音在伊朗愈來愈強烈[17]。最終,霍梅尼回國並領導1979年伊朗革命。革命期間,示威者常高喊「國王去死」、「獨立、自由、伊斯蘭共和國」[18]和「美國去死」[19]等口號,成為當時的象徵性呼聲。
Remove ads
來源和使用
據記載,霍梅尼於1979年11月5日曾形容「(美國是)大撒旦,是條受傷的毒蛇」。這個稱號在伊斯蘭革命期間及其後被廣泛使用,至今在伊朗部分政治圈內仍然流傳。在集會中提到這個稱號時,群眾常會同時高喊「美國去死!」。此外,「大撒旦」一詞亦曾出現在一些學術期刊中[20]。
參見
外部鏈接

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en:Great Satan」。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