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温哥华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华裔加拿大人大温哥华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温哥华市列治文市本拿比市华裔的影响无处不在[1]。當中絕大部份是來自香港的移民,佔约50%,其次是來自中國大陸以及台灣

华人在大温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温哥华建市的1886年。与北美其他地区一样,温哥华最初的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省。从20世纪中期起,新一轮移民潮一直延续到现在。這次移民潮中第一波移民主要来自香港,随后是臺灣和中国大陆的移民潮。這波移民中因為是在東亞出生居多,語言與飲食較為道地。溫哥華雖然不是華裔人口最多的城市,卻是占比最高的城市。

大溫華裔社區持續增長,202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顯示當地華裔人口達51萬2260人,佔大温地区总人口19.38%[2]。根据加拿大统计局预测,2031年當地华裔人口将增长到高達80万人左右,佔大温地区总人口的23%之多。届时白人的比例将低于50%,成为少数民族[3]

历史

19世紀

温哥华建市前2年的1884年,布勒內灣地区就生活着114名華人,其中包括60名锯木工、30名厨师和洗衣工、10名店员、5名商人、3名已婚妇女和1名妓女[4]。锯木工主要於喜士定锯木場工作,而隨着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5年宣布西岸總站將設於福溪以北,更多華人亦遷至當地[5]。與此同時,新西敏亦發展出一個華人社區,1881年有485名華人居於當地,三年後該數目已增長三倍[6]。新西敏華埠成為卑詩省維多利亞後的第二大華埠,華人亦因此稱新西敏為「二埠」[6]

隨着鐵路開通,坐落其總站附近的溫哥華華埠亦急速發展,到1889年溫市已有29家華人商戶[7]。到1890年代,溫哥華華埠的華裔居民數目已超越一千人,並取代新西敏成為省內第二大華埠,部分華人因此開始稱溫哥華為「二埠」[7]。為了區別兩個二埠,坐落菲沙河匯入喬治亞海峽所在的溫哥華稱為「鹹水二埠」,而坐落菲沙河較上游處的新西敏則稱為「淡水二埠」。「鹹水二埠」逐漸縮短成「鹹水埠」,並成為溫哥華的中文別稱;「二埠」則改回專指新西敏並沿用至今[7]

歧視華人的行為在溫市早期歷史中屢見不鮮,包括街頭暴力、以及報章撰文要求禁止華人在市內居住[8]。據《荒山海中英语In the Sea of Sterile Mountains》筆者摩頓(James Morton),排華情緒幾乎一致顯現於當時的主流報章[9]。當時承判商近乎清一色聘請單一族裔勞工,引致白人和華人間之薪金差距。據《鹹水埠:溫哥華華人歷史圖解英语Saltwater C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Vancouver》筆者余兆昌,華人獲取之較低薪酬為白人排華情緒的「經典解釋」[10]

Remove ads

20和21世紀

Thumb
溫哥華華埠商店在排亞騷亂期間遭受破壞,商戶以木板封蓋受毀的窗戶。圖為片打街夾卡路街一景。

排亞聯盟於1907年在溫哥華發起反對亞裔人種大巡遊,其後演變成騷亂,華埠和鄰近的日本城皆遭受破壞[11]

1911年人口普查顯示溫哥華有3559名華人居民,令該市成為加拿大全國華人人口最多的城市[12],當中約3500人居於華埠 [4],令其成為全國最大華埠[12]。1919年一傳道會報告顯示7%溫市華人在加拿大出生,而市內則有210個華人家庭[13]。到了1921年,市內華人人口增至6500人,當中包括約600名婦女,並有超過500名兒童就讀公校。1920年代,共有六間學校、一間醫院和兩間中式劇院為溫市華人社區服務[14]

1923年華人入境法令》(華人稱之為「排華法」)通過後,除個別情況外完全阻止華人移民到加拿大,為溫市華人社區發展帶來窒礙。然而隨着經濟大蕭條展開,不少居於卑詩內陸小鎮的華人遷居溫哥華和維多利亞以尋找機遇[15];1931年溫哥華和維多利亞兩市的華人居民數目合計較全省其他地區為多[16]。「排華法」於1947年廢除,而大溫地區到了1961年-62年則約有18000名華人[15]

聯邦政府於1967年開放入境政策,為大溫帶來更多華人居民。1980和90年代香港移民潮期間大批港人遷居大溫地區[17],除溫市外亦有不少人落戶列治文本拿比等周邊城市。當中位於溫市以南的列治文迅速成為華人熱門聚居點,更獲「小香港」之稱[18]。1997年香港政權交接後港人移民潮有所減退[19],取而代之為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移民。

聚居

Thumb
溫哥華華埠千禧門
Thumb
列治文黃金村的亞裔商戶

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大温哥华地区有47.5万华裔人口,占大温地区总人口246万的19.3%[20]。由於華裔人口眾多,溫哥華獲得了“最有亞洲風情城市”的稱號[21]。位於大溫哥華地區列治文在2013年的華人人數已經比加拿大高加索人人數多,且被描述為“北美最具中國風情的城市”[22]

區域分佈

1980年代之前,大溫地區絕大部分華人皆居於溫哥華市境之內。當時華人主要聚居於溫市東端,尤其是華埠士達孔拿[23]。此外,溫市東南部(包括域多利-菲沙圍)約有40%居民是華人,而南溫哥華的加蘭護街夾49街一帶也有華人聚居[24]。到1990年代中期,華人則逐漸遷至嘉利士杜桑拿斯等傳統豪宅區,並在當地興建大型現代風格住宅,取代20世紀初落成的新都鐸式和其他風格房屋[25]。時至今日,溫哥華市內各區都有華人分佈[26]

溫市以南的列治文於1981年只有少量華人,當時列治文多數普查地段華人只佔居民總數少於5%,更沒有一個普查地段的華人佔居民總數多於10%。到了1986年,列治文華人數目已增至八千人,佔當地居民總數8.3%,並佔大溫華人9%[23]。到1991年,列治文華人佔總人口16.4%。現時列治文黃金村英语Golden Village (Richmond, British Columbia)居民約有80%為華人;該區沿三號路發展,並有大量華人商戶[24]

Remove ads

祖籍來源

1964年,大溫哥華地區有16,700名華人,大部分為四邑廣府人客家人約佔50人,中國北方人約佔50至60人[27]。1992年,大溫哥華地區為繼舊金山之後,北美第二多華裔分佈的地區[28]。至2009年,約有30%的大溫哥華居民有部分或更多的華人血統,祖先為純華人血統的最常見[29]。在2012年中國內地已經超越香港成為最多華人的來源地,第二多的來源地則是臺灣[19]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Dan Hiebert 在2013年研究預測,到2031年時,溫哥華的華人人口將達到80.9萬人[22]

語言

粵語大溫哥華華人的主要使用的漢語。粵語擴及到華人社區的廣播和電視節目製作中使用的廣告[30]。截至1964年,華裔客家人都會使用客家話廣東話[27]截至1970年,大溫哥華使用客家話人數少於100人。[31]到2003年,由於來自中國內地非粵語區的移民人數增加,官话在媒體上開始出現[30]。到2012年,官話在大溫哥華已經超過了廣東話列治文常見的漢語有官話廣州話[32]

大温华人分布情况

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

更多信息 序号, 城市 ...

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

更多信息 序号, 城市 ...
Remove ads

名人

华裔联邦国会议员

华裔省议员

华裔市長及市议员

公职人员

政党领袖

僑團及社區領袖

商人

艺人

其他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