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城號航空母艦 (雲龍型)
雲龍型空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城(日語:天城)是一艘二次大戰期間由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與操作的航空母艦,是雲龍級航空母艦的第二號艦,其艦名取自靜岡縣境內伊豆半島的天城山。最高峰萬三郎岳海拔達1,407米的天城山是日本知名的杉木產地,是當時日本海軍軍艦甲板最常用的鋪面材料。
下水完工時機已經非常接近二戰末尾的天城號,因當時日軍嚴重缺乏艦載機與飛行員而從未實際投入戰場。一直停泊在吳港內的天城號在多次遭美軍空襲後於1945年7月28日時在港內遭炸受損、進水後沈沒。由於二次大戰在天城號沈沒後不久的9月2日時結束,且二次大戰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艘航空母艦在作戰中沈沒,使得天城號成為全日本海軍、乃至於全世界最後一艘戰損的航空母艦。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日本曾有過一艘天城號航空母艦,是赤城號的同型艦,但此艦在關東大地震被震毀,故日本海軍再把此艦命名為「天城號」是想補償原本失去了的天城號。

1945年2月後,日本航空母艦因為已缺乏飛行員而全部停止活動,停於軍港之內,天城號和同型艦葛城號於3月19日在吳港被美軍戰機空襲而受輕傷,之後兩艦停泊於吳港三子島(三ツ子島)附近海域。為了避開美機空襲,兩艦的飛行甲板上都加上植物、田地和小屋等各種偽裝,假扮成小島。
之後,天城號又在7月24日與7月28日兩度遭到美軍空襲,偽裝被美軍飛行員識破的天城號在遭到三枚炸彈損傷後因船員緊急處理不當,船身進水過多而於吳港內翻覆座底,以戰損收場。浸泡在水中的艦身在擺放幾年後,於1947年7月31日打撈出水,並解體報廢。
1947年8月、部分拆解中之艦底經改造讓渡運輸省鐵道總局作浮動修理平台並由東興丸拖曳至函館港。爾後因函館船渠機能回復可承接青函連絡船之修理於次年8月宣告停用後出售予拆船公司。
Remove ads
基本資料
- 全長:227.4米
- 艦闊:22米
- 吃水:7.85米
- 基本排水量:20,450噸
- 滿載排水量:22,400噸
- 動力:8部總馬力152,000匹馬力蒸汽鍋爐
- 最快航速:34節
- 航程:8,000海里(18節航速)
- 裝甲:水線帶46毫米-150毫米
甲板:25毫米-100毫米 - 武裝:12門八九式127毫米口徑防空高射炮+93門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
- 乘員:約1,100人
- 艦載機:戰鬥機18架(預備2架)、攻擊機25架(預備2架)、偵察機4架(預備2架)
註腳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