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鵝座A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鵝座A(3C 405)是一個電波星系,是天空中最強的電波源之一。
Remove ads
發現和鑒定
天鵝座的這個集中無線電波源是由格羅特·雷伯於1939年發現的。1946年史坦利·海伊和他的同事詹姆斯·菲力浦斯確定了該電波源正在快速閃爍,並確認其為一個緻密的天體[4]。 1951年,天鵝座A與仙后座A和船尾座A一起是第一批用光學儀器識別的「電波源」。其中,天鵝座A成為第一個電波星系,另外兩個是銀河系內的 星雲[5]。1953年羅傑·克利夫頓·詹尼森和馬里納爾·庫馬爾·達斯·古普塔表明它是一個雙電波源[6]。像所有電波星系一樣,它包含一個活躍星系核(AGN)。位於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為±0.7)×109 M☉ (2.5[3]。來自AGN的噴流隨後在周圍的星際介質 (IGM)中生成無線電波瓣,也觀察到在其中誘導的熱點[7]。
天鵝座A是一個豐富的星系團中的cD星系,並且已經有大約200個與其相鄰近的星系被發現[8]。另外,更大的天鵝座星系團正在經歷一個星系團合併,這是最早的星系團合併之一,其徑向速度(多普勒頻移)已通過X射線光譜測量[9]。
Remove ads
噴流和熱點
電磁波的無線電部分的星系圖像顯示,兩股噴流從星系中心向相反的方向噴出。這些噴流延伸的寬度是宿主星系部分寬度的許多倍,該部分以可見波長發射輻射[10]。噴流的末端是兩個電波瓣,其邊緣有輻射更強的「熱點」。這些熱點在噴流中的物質與周圍的星際介質碰撞時形成[11]。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在X射線範圍內的解析度提供了更詳細地觀察熱點所需的解析度和波長,結果證明它們是兩個裂片中的空腔或孔狀結構。 主要在電波頻譜中觀察到,也可以在X射線範圍內觀察到,這些熱點與星系際介質或星系內介質(ICM)相互作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在X射線範圍內的解析度提供了更詳細地觀察熱點所需的解析度和波長,結果證明它們是兩個電波瓣中的空腔或空洞狀結構。在電波瓣的熱點處看到的空腔是由由天鵝座A的AGN提供動力的噴流,與星系周圍的星系團內介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7]。X射線噴流對這些熱點進行加熱,使它們通電並將周圍的電漿推開,在ICM上形成空腔[12]。最明顯的空腔位於東葉(左側),其直徑約為3,900秒差距(約11,700光年),深度為13.3千秒差距(44,000 光年)[7]。
雖然沒有被直接觀測到,但天鵝座A的光譜表明有一個塵埃狀的環面遮住了以噴流軸為中心的AGN。依據觀察,圓環從中心以徑向向外延伸約200秒差距,估計高度為143秒差距[13]。

Remove ads
第二個黑洞
2016年,人類在距離天鵝座A中心460秒差距的地方發現了電波瞬變現象。在1989年至2016年期間,這個與先前已知紅外源位置重疊的天體的電波通量密度至少增加了8倍,其光度與已知最亮的超新星相當。由於在此期間缺乏測量,該物體通量密度增亮的速度未知,但自發現以來,該物體一直保持相對恆定的磁通量密度。其觀測數據與圍繞主天體運行的第二個超大質量黑洞一致,同時次級天體經歷了快速的吸積率增加。推斷的軌道時間尺度與主要來源的活動相同,這表明次要來源可能正在擾動主要來源並導致物質流出[14]。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進階讀物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