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奧斯卡最佳攝影獎(英語:Academy Award for Best Cinematography)於1928年設立至今,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通過業內人士投票,頒給每年得票最高的攝影,奧斯卡金像獎之一。在1931年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之前,此獎項並無嚴謹成熟的提名及頒獎方式,從該年度開始,才確立了每個專業獎項是由某位提名人與特定某部電影搭配的的現代制度。從1939年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起到1967年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除了1957年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分別設有的彩色和黑白電影攝影獎。1967年之後,僅有1993年的《辛德勒的名單》、2018年的《羅馬》和2020年的《曼克》為黑白攝影的得獎電影。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3月5日) |
1931年《禁忌》(獲獎者為弗洛伊德·克罗斯比)是最後一部獲得最佳攝影獎的默片。1935年《仲夏夜之梦》的獲獎攝影師哈尔·莫尔還參與了編劇工作(但未正式列名),此外他也是第一位贏得彩色彩和黑白電影最佳攝影獎的人。 2017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最佳攝影的蕾切爾·莫里森是第一位入圍的女性攝影師,也讓最佳攝影獎成為最後一項兩性皆有入圍者的獎項。2018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艾方索·柯朗成為第一位拿下最佳攝影和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得獎人。
首兩部採用數位攝影作為主要攝影方式的被提名電影為2008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和《貧民百萬富翁》,後者更拿下當年最佳攝影。次年的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阿凡达》更成為第一部完全以數位攝影拍攝的獲獎電影。
此獎項最多獲獎的影片導演為大衛·連,包括《孤星血淚》、《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齊瓦哥醫生》和《瑞恩的女儿》。
Remove ads
特殊記錄
Remove ads
1920年代
- 1927/28: 查尔斯·罗歇和卡爾‧史楚斯 – 《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 乔治·巴恩斯 – 《魔鬼舞者》(The Devil Dancer)
- 乔治·巴恩斯 – 《魔法火焰》(The Magic Flame)
- 乔治·巴恩斯 – 《军中红粉》(Sadie Thompson)
- 1928/29: 克莱德·德·薇薇娜 – 《白影森森夜》(White Shadows in the South Seas)
- 乔治·巴恩斯 – 《現代少女》(Our Dancing Daughters)
- 亚瑟·埃德森 – 《亚利桑那剑侠》(In Old Arizona)
- 恩内斯特·帕尔默 – 《四瘟神》(Four Devils)
- 恩内斯特·帕尔默 – 《花街神女》(Street Angel)
- 约翰·F·赛玆 – 《薄命花》(The Divine Lady)
Remove ads
1930年代
- 1929/30: 约瑟夫·T·拉克和威拉德·范·德·维尔 – 《南极探险》(With Byrd at the South Pole)
- 1930/31: 弗洛伊德·克罗斯比 – 《禁忌》(Tabu: A Story of the South Seas)
- 1931/32: 李·加姆斯 – 《上海快车》(Shanghai Express)
- 雷·琼 – 《阿罗史密斯》(Arrowsmith)
- 卡尔·斯特鲁斯 – 《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 1932/33: 查尔斯·朗 – 《告别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 乔治·福尔西 – 《重聚维也纳》(Reunion in Vienna)
- 卡尔·斯特鲁斯 – 《罗宫春色》(The Sign of the Cross)
- 1934: 维克多·迈尔勒 – 《埃及豔后》(Cleopatra)
- 查尔斯·罗切 – 《塞利尼事件》(The Affairs of Cellini)
- 乔治·福尔西 – 《13号接线员》(Operator 13)
- 1935: 哈尔·莫尔 –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雷·琼 – 《北非海岸》(Barbary Coast)
- 维克多·迈尔勒 –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
- 格雷格·托兰德 –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 1936: 托尼·格迪奥 – 《风流世家》(Anthony Adverse)
- 1937: 卡尔·弗洛伊德 – 《大地》(The Good Earth)
- 1938: 约瑟夫·鲁滕伯格 – 《翠提春晓》(The Great Waltz)
- 诺伯特·布罗丁 – 《我们生活愉快》(Merrily We Live)
- 罗伯特·德·格拉斯 – 《活泼的小姐》(Vivacious Lady)
- 厄奈斯特·霍尔 – 《红衫泪痕》(Jezebel)
- 黄宗霑 – 《海角游魂》(Algiers)
- 佩弗利尔·马利 – 《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Alexander's Ragtime Band)
- 欧内斯特·米勒和哈利·王尔德 – 《女童軍》(Army Girl)
- 维克多·迈尔勒 – 《大海贼》(The Buccaneer)
- 利昂·沙姆洛伊 – 《人老心不老》(The Young in Heart)
- 约瑟夫·瓦伦丁 – 《莺歌燕舞》(Mad About Music)
- 约瑟夫·沃克 – 《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 【特殊榮譽獎—彩色攝影】奧利弗·馬什和艾倫·戴維– 《甜心》(Sweethearts)
- 1939
Remove ads
1940年代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1945
- 1946
- 1947
- 1948
- 1949
Remove ads
1950年代
- 1950
- 1951
- 1952
- 1953
- 1954
- 1955
- 1956
- 1957: 杰克·希尔德亚德 – 《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 1958
- 1959
Remove ads
1960年代
- 1960
- 1961
- 1962
- 1963
- 1964
- 1965
- 1966
Remove ads
1970年代
- 1970:法瑞迪·楊 – 《瑞恩的女儿》(Ryan's Daughter)
- 1971:奧斯瓦爾德·莫里斯 – 《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
- 1972:傑弗里·昂斯沃思 – 《酒店》(Cabaret)
- 1973:斯文·尼科維斯特 – 《呼喊与细语》(Cries and Whispers)
- 1974:佛瑞德·J·科內坎普和約瑟·比羅茨 – 《火燒摩天樓》(The Towering Inferno)
- 1975:約翰·阿爾科特 – 《亂世兒女》(Barry Lyndon)
- 1976:哈斯凱爾·韋克斯勒 – 《光榮之路》(Bound for Glory)
- 1977:維爾莫斯·齊格蒙德 – 《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 1978:尼斯高·阿爾門德羅斯 –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
- 1979: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Remove ads
1980年代
- 1980:傑弗里·昂斯沃思(過世後獲獎)和吉蘭·克洛凱 – 《黛絲姑娘》(Tess)
- 1981: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 《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
- 1982:比利·威廉斯和羅尼·泰勒 – 《甘地》(Gandhi)
- 1983:斯文·尼科維斯特 – 《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
- 1984:克里斯·門格斯 – 《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
- 1985:大衛·瓦特金 –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 1986:克里斯·門格斯 – 《教会》(The Mission)
- 乔丹·克罗南威斯 – 《佩吉·休出嫁》(Peggy Sue Got Married)
- 罗伯特·理查德森 – 《前進高棉》(Platoon)
- 托尼·皮尔斯-罗伯茨– 《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
- 唐·彼得曼– 《星艦迷航記IV:搶救未來》(Star Trek IV: The Voyage Home)
- 1987: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 1988:彼得·拜佐 – 《烈血大風暴》(Mississippi Burning)
- 1989:弗雷迪·弗朗西斯 – 《光荣战役》(Glory)
Remove ads
1990年代
- 1990: 狄恩・山姆勒 –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 1991: 罗伯特·理查德森 – 《誰殺了甘迺迪》(JFK)
- 1992: 菲利普·鲁斯洛特 – 《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
- 1993: 亞努斯·卡明斯基–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 1994: 約翰·托爾– 《真愛一世情》(Legends of the Fall)
- 1995: 約翰·托爾 –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Braveheart)
- 1996: 約翰·西爾 –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 1997: 拉塞爾·卡本特 – 《鐵達尼號》(Titanic)
- 1998: 亞努斯·卡明斯基–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 1999: 康拉德·赫尔 – 《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
Remove ads
2000年代
- 2000: 鮑德熹 – 《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 2001: 安德鲁·莱斯尼 –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 2002: 康拉德·赫尔(過世後獲獎) – 《非法正義》(Road to Perdition)
- 2003: 拉塞尔·波伊德 – 《怒海爭鋒:極地征伐》(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 2004: 罗伯特·理查森 – 《神鬼玩家》(The Aviator)
- 2005: 迪昂·毕比 – 《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
- 2006: 吉列尔莫·纳瓦罗 – 《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
- 2007: 勞勃·艾斯維特– 《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 2008: 安東尼·達德·曼托 – 《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 2009: 慕洛·費奧利 – 《阿凡达》(Avatar)
- 布魯諾·戴邦奈爾 – 《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 巴瑞·艾克洛德 –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 罗伯特·理查德森 –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
- 克里斯蒂安·伯格 – 《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
Remove ads
2010年代
- 2010: 瓦利·費思特 – 《全面啟動》
- 2011:罗伯特·理查德森 – 《雨果的冒險》
- 2012:克勞迪奧·米蘭達-《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2013:艾曼紐爾·盧貝茲基 – 《地心引力》
- 2014:艾曼紐爾·盧貝茲基 – 《鸟人》
- 勞勃·耶歐曼 –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 盧卡茲·查爾和里薩德·列克維斯基 – 《修女伊达》
- 迪克·波普 – 《特納先生》
- 羅傑·狄金斯 – 《永不屈服》
- 2015:艾曼紐爾·盧貝茲基 – 《神鬼獵人》
- 2016:萊納斯·桑德格倫 – 《樂來越愛你》
- 2017年:羅傑·狄金斯 – 《銀翼殺手2049》
- 2018年:艾方索·柯朗 – 《羅馬》
- 2019年:羅傑·狄金斯 – 《1917》
Remove ads
2020年代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