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姚雪垠
中国作家(1910-199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曾用笔名雪痕、雪、沉思、姚东白等,男,河南邓州人,中国作家,代表作《李自成》。[1]曾担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及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对外友协理事等职务。設立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2][3]
生平
1910年,姚雪垠出生在河南省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父亲家是破落地主,母亲家是当地大户。[2][3]
1930年,姚雪垠在河南大学法学院读书,因为参加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而被捕,随后被学校开除。[2][3]
20世纪40年代,姚雪垠开始搜集明史资料,他阅读了正史、野史、地方志和明清人的文集,做出了2万张卡片,并且计划开始写《李自成》。
20世纪50年代, 姚雪垠在武汉中南作协任专职作家,期间短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史课程。1957年,姚雪垠被划成“右派”,发配到武汉东西湖农场种地,于是他白天看地、栽树、养猪、放牛、防汛,晚上借着一盏小油灯微弱的灯光下,边写反省书边写《李自成》。[2][3]
1961年,姚雪垠恢复名誉,回到了武汉市区,完成了《李自成》第一卷的修订,1963年交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3]
文化大革命初期,《李自成》被批为“大毒草”,红卫兵前来抄家时,却因毛泽东的指示而未动姚雪垠家的书籍和作品。[2][3]
1975年,姚雪垠向毛泽东汇报了《李自成》写作情况,[2]
“ | “……敬爱的毛主席!我原先除写《李自成》之外,还有一个写太平天国的计划,也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今转眼间已经60多岁,身体也不十分好,而《李自成》尚未完成一半。我希望再次获得您的支持……” | ” |
14天后,姚雪垠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2]
1997年初春,因写作过于紧张劳累而突发中风倒在书桌旁。[4]
Remove ads
作品
- 《春暖花开的时候》(长篇,1940)
- 《牛全德与红萝卜》(中篇,1941)
- 《差半车麦秸》(短篇,1943)
- 《长夜》(长篇,1947)
- 《李自成》长篇小說,长达300余万字,第二卷曾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文集
- 《姚雪垠书系》22册(长篇小说12卷,短篇小说1卷,散文随笔7卷,书简2卷)200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 《姚雪垠文集》20册,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亲属
姚雪垠21岁和18岁的王梅彩结婚,两人育有三子一女。[2]
评价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