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媽宮城隍廟
台灣闔澎公廟,主祀城隍爺,光緒皇帝在清法戰爭後加封其為境主靈應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媽宮城隍廟(臺灣話:Má-king Sîng-hông-biō),俗稱「松廟(臺灣話:Siông-biō)[a]」台灣澎湖縣馬公市縣定古蹟廟宇,主祀城隍爺,清法戰爭後被清德宗勅封「靈應侯」,闔澎公廟之一。[1]
Remove ads
沿革
早期澎湖地區的廳署設在文澳,澎湖廳首任通判王仁遂於雍正八年(1730年)興建的文澳城隍廟[2],但文澳城隍廟緊鄰聚落中心,腹地較小,發展有限,當時便有人謂文澳城隍廟規模狹隘,不足展敬。[3]
澎湖海防糧補通判謝維祺遂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倡議另建,獲臺灣府知府蔣元樞鼎力支持,兩年後闢建媽宮城隍廟於今址,故形成澎湖一邑兩官祀城隍的情況;類似的情形在台灣亦發生於鳳山縣,但鳳山縣主因是先後有舊城與新城建設之故。[2]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法戰爭法軍進攻澎湖,媽宮城隍廟受兵燹之災而受損。但法軍攻澎戰役期間,曾傳出城隍爺神明顯靈庇佑澎湖人民、兵勇之神蹟,翌年(1886年)澎湖通判程邦基重啟修建城隍廟時,光緒皇帝因此加封文澳及媽宮城隍廟為「靈應侯」,以堪比府城城隍廟的規格修建。[4]
光緒十五年(1889年),澎湖廳署遷移至媽宮,媽宮城隍廟的官祀地位於焉鞏固。[5]
明治卅四年(1901年),為了協助澎湖居民戒除鴉片菸癮,由當地鄉紳籌組成的一新社成員集合在媽宮城隍廟中,祈求城隍爺襄助澎湖百姓。據聞澎境靈應侯(城隍爺)降詩曰:「鴉片煙毒害不輕,荒工廢事失經營;有心世道除民患,恩准開壇在此行」[6]:48,降壇指示六則卸除鴉片的條文,並敕賜神方與甘露水、百靈丹予上癮者服用,居然靈驗異常。[2]
大正十五年(1926年),媽宮城隍廟開辦鸞堂,結「宣講社」,堂號「誘善堂」,後又改名「從善堂」。[6]:47
建築
媽宮城隍廟為中華民國內政部訂定三級古蹟,廟內供許多清代遺存的匾額,數量頗多,極具歷史價值。
大正十一年(1922年)因應澎湖天后宮大整建工程,天后宮董事會特地從福建延攬一批宮廟匠師參與重修,連帶帶動起澎湖古廟整修風潮,因不少匠師因此留駐澎湖發展,後來也參與了城隍廟改建工程。[7]今日所見的媽宮城隍廟,風貌基礎奠定昭和八年(1933年)的改建。[8]
現今城隍廟為面闊五開間,縱深兩進落的合院式建築,廟面是採硬山式瓦屋面[7],與後方的合院坡屋相連。[8]當時參與媽宮城隍廟改建工程的師傅,包括石匠張木成(泉州惠安)、司職木雕和彩繪的黃文華(漳州東山島)[7]、鑿花匠師黃良(泉州)、泥水匠蔣銅[9](澎湖),皆為一時之選。三川殿、天井、四垂亭、拜殿、內殿及兩側護龍等,由大木匠師謝江、謝自南父子(澎湖後窟潭)設計[7][10],風格獨樹一幟,尤其以拜殿連結正殿前緣、川亭抱廈,配置上實為兩進落,卻順利營造出三進落的意象,可謂匠心獨運。[11]
通判程邦基於光緒十二年所獻立之「悔者遲」、「你來了」匾額,以及「大算盤」。
在內埕往三川殿簷樑仰望,能在前後樑上首尾散見「國」、「泰」、「民」、「安」四個字。
- 媽宮城隍廟三川殿
-
天公爐、楹聯、黃友謙門神彩繪
-
「大算盤」
-
「你來了」,程邦基立
-
「悔者遲」,程邦基立
重簷歇山頂的拜亭。
-
拜亭
-
木雕彩繪
-
三川殿垂花
-
正殿入口
-
拜亭
-
垂花、彩繪
正殿神龕供奉城隍爺(靈應侯),左右分立文武判官。正殿左室供奉註生娘娘,右室供奉臨水夫人。左右壁面尚留有「澎湖改建城隍廟碑記」、「重修城隍廟碑記」等碑碣文物。城隍爺正上方「功存捍衛」匾乃由光緒皇帝御賜。
- 正殿
-
正殿木門雕飾
-
正殿|匾額:功存捍衛與八仙彩繪
-
正殿|靈應侯像(城隍爺)
-
境主神牌
-
文判官
-
武判官
-
虎爺
正殿左右兩側,分別奉祀註生娘娘(東側)與臨水夫人(西側)
-
正殿|註生娘娘(東側)
-
正殿|臨水夫人(西側)
東西兩側前落有七爺(謝必安)、八爺(范無救)與文武班頭爺的塑像,廂房內祀有註錄司、陰陽司、褒善司、註壽司、速報司以及罰惡司等六司官。外牆有歷代流傳歷史故事的彩繪,為早期宮廟教化意義的表徵和遺存,乃澎湖宮廟彩繪大師黃友謙作品。
- 東西落廂房
-
前落|七爺
-
前落|八爺
-
六司官|註壽司
-
六司官|速報司
-
六司官|罰惡司

位於馬公市仁德路福德祠(台灣銀行澎湖分行斜對面),其土地公像在清季原本安奉於媽宮城隍廟之中,後因城隍廟增祀六司官(陰陽司、速報司、註壽司、褒善司、罰惡司、註祿司),才移祀出去。[12]
祭祀
碑文
皇帝建元,四十有二年,祺分守澎湖。澎湖故有城隍神廟偏署之東,庳陋湫隘而囂塵。祺抵任之始,心擬捐俸改建而新之。戊戌夏,郡伯蔣公有聞焉,首捐清捧三百圓,以為之助醵金。澎人士各隨其心之願而力之稱。爰卜吉於媽宮之陽,宇重者三,高基者為奉神之殿,寬其中為整儀之庭,兩寮列舍以居香火之司。門敞其前,墻周其外,塗之、塈之、翬之、飛之。制有恢於前,飾毋侈于後;享祀允宜,妥侑畢備。噫嘻!明有禮樂,幽有鬼神,有陽以治明,即有陰以治幽。是人情固鮮克有終,實亦難慮於始。維澎湖自入版圖以來,祇以僻居海島,而於城隍神廟因陋就簡,廢焉不舉,于祀典為缺。祺也忝守斯土,不憚仔肩而經營之,刻日而成之,當亦幽明所共愜已!興事於戊戌十月,落成於己亥二月。其捐資以集事者,姓名臚具於匾以懸諸軒。
— 大清乾隆四十有四年歲次己亥十月吉旦 通判臺灣府澎湖事會稽謝維祺立 督視工程海澄縣監生郭志達
參考文獻
- 书籍
- 黃柏芸 著,黃柏芸、黃丁盛 攝影:《台灣的城隍廟》(台北縣:遠足文化,2006年).
-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 著:《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10年).
- 李乾朗 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年).
- 林豪 總纂:《澎湖廳志》(台北市:成文,1983年).
- 澎湖采風學會 編撰:《開臺澎湖天后宮志》(澎湖:開臺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2004年).
- 网页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媽宮城隍廟——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邱祖胤. 黃友謙列人間國寶 畫遍澎湖廟宇. 中國時報. 2013-06-11 [201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中文(臺灣)).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