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孔繁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繁灝
Remove ads

孔繁灝(1806年3月21日—1862年11月11日),文淵伯海山東曲阜人,孔子七十四代嫡長孫,父為衍聖公孔慶鎔

事实速览 孔繁灝, 孔子第七十四世嫡長孫 ...
Thumb
孔林内的孔繁灏墓

生平

孔繁灝生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二月初二日午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襲封衍聖公[1]:14。道光三十年(1851年),清文宗咸豐帝即位,孔繁灝進京慶賀,陛見七次,獲賜御撰《朱子全書》、《淵鑒類函》、《歷代通鑒輯覽》等書[2],及文宗親題「德齊萬載」匾額一幅。同年,洪秀全起事,席捲華南。孔繁灝積極捐輸,支援清廷[3]咸豐三年(1854年),清文宗至太學行「臨雍大典」,釋奠先師孔子,孔繁灝率領顏、孟、曾等家族的世襲五經博士進京陪祀[2]。欽賜朝帽朝衣緞匹等,晉太子太保,賜給御製詩章。同年,捻軍兵臨曲阜,孔繁灝亟令守衛百戶,小心防範,加意巡查[3]。十年(1860年)九月十六日,捻軍進山東曲阜縣境,有曲阜縣民廣沅昌、廣三、宋七、桂西楨、桂西橘等人配合捻軍,藉機反抗孔府;捻軍在曲阜縣焚掠,逼近縣城[4]:186-187。與此同時,宋繼鵬率領白蓮教徒數萬人於鄒縣東北起事,往來鄒縣泗水曲阜之間。孔繁灝一面向山東巡撫兗州總兵諮文,詳細報告了白蓮教叛亂情況,請官府儘快剿滅,一面派探子偵查消息,組織團勇自衛。

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二十日卯時,孔繁灝在北京去世,諡「端恪」,享年五十七歲[1]:14[5][6]

Remove ads

家庭

  • 父:孔慶鎔(1787年—1841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承襲衍聖公。
  • 母:畢氏(1790年—1847年),江蘇鎮洋縣人,兵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畢沅第三女。[註 1]
    • 元配:方氏(1804年—1826年),安徽桐城縣人,方傳秩長女;祖父直隸總督方受疇、祖母孔楙祉為衍聖公孔昭煥長女。[7][註 2]
      • 女:孔重觀,二十二歲過世,未婚。
    • 繼配:李氏(1807年—1834年),安徽太湖縣人,刑部尚書貴州布政使司布政使李長森第三女。
    • 繼配:畢景桓(1813年—1875年),畢沅孫女、湖南岳州府同知畢鄂珠長女;[8]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十六日結婚。[9]:100, 303[註 3]
      • 嫡長子:孔祥珂(1848年—1876年),同治二年(1863年)承襲衍聖公。[10]:19
    • 側室:任氏
      • 庶長子:孔祥璣(1847年—1870年),正一品廕生,欽加三品銜、通議大夫。無子女,以同母弟孔祥璞的長子孔令譽繼嗣。
      • 庶次子:孔祥璞(1852年—?),正一品廕生,欽加三品銜、候選同知。有二子,孔令譽、孔令謨。
Remove ads

附註

延伸阅读

參考來源

參考文獻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