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富里鄉
臺灣花蓮縣的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富里鄉(臺灣客家語四縣腔:fu liˊ hiongˊ;海陸腔:fuˇ liˋ hiongˋ;臺灣話:Hù-lí-hiong;阿美語:Kongpo),舊稱「公埔」,位於臺灣花蓮縣最南端,北鄰玉里鎮,西臨卓溪鄉,東以海岸山脈與臺東縣成功鎮、長濱鄉相隔,南接臺東縣池上、東河兩鄉。族群結構上主要有客家人、閩南人、阿美族、西拉雅族等,另有少數為布農族、外省人[1],地方通行語為阿美語與臺灣客家語[2][3]。

富里鄉的經濟產業以農業為主,且主要生產水稻,是花蓮縣的重要米倉[4],富里米、香菇與金針等「富里三寶」為重要的農特產。六十石山、羅山瀑布與位於台23線(富東公路)上的小天祥為主要的觀光景點。
Remove ads
歷史
據內政部「地名檢索系統」,有關現行「富里鄉」此地名有以下記載:富里鄉位居花東縱谷的中段,是花蓮縣境內位置最南邊的一個鄉。鄉內住民以客家、福佬人與馬卡道、大武壠等平埔族群及阿美族人居多數[5],另有少數布農族、外省籍等所構成。 富里舊稱「公埔」,地名之說有以下幾種:(富里鄉誌委員會,2002:29)
- 昔時為公家團體或平埔族群的公共牧場,用來放飼牛羊,以及放置柴草之類,公埔的地名由此得來(安倍明義,1990:233;駱香林,1983:68)。
- 源起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解除番境各例禁,設立卑南撫墾局時所頒布拓墾章程中,規定每人先分田一甲耕種,另給附近原野(埔地)一甲,令其續耕。凡未著手墾殖之預備地,即稱「公埔」;關於「富里」一名的由來,近代也有多種解釋。1.由於土地肥沃,盛產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產,故於昭和12年(1937年)年10月1日改為富里庄役場,取「富裕鄉里吉祥」之意(申慶璧,1995:31)。
- 昭和12年(1937)地方改制時,日本人引用他們本土的一個古國名稱將公埔改為富里庄,現在日本千葉縣內也有一個名為「富里町」的鄉鎮,……近代則望文生義將「富里」解釋成『富裕鄉里』」。
Remove ads
富里鄉最早的住民紀錄乃始於大武壠、馬卡道等平埔族群,西元 1845 至 1895 年為平埔族群遷入之最高峰,相關記載如下:[5]
富里鄉的行政區域在日治時代1920年合併大庄、公埔兩區,設置大庄區以來便沿用至今,大庄區轄屬花蓮港廳玉里支廳,轄域內分為大庄、頭人埔、公埔、堵港埔四個大字。1937年改稱富里庄,轄屬花蓮港廳玉里郡,轄域內分為東里(大庄)、竹田(頭人埔)、富里(公埔)、堺(堵港埔)四個大字。戰後,改稱富里鄉,轄屬花蓮縣。
聚落
本村原屬竹田村的一部份,舊稱「頭人埔」,清代時原有一個「馬加祿」庄,人口有 17 戶 91 人,是本村最早成庄的地方,「馬加祿」的開發始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此地原屬卑南族人的獵場,大庄平埔族群因人數漸增,以豬、牛等物向卑南族人 Makaru naru 換得這片山區,初期有 30 戶人遷到此處開墾,後因山區洪水淹沒農田,大部份人都遷到竹田一帶,僅少數平埔族人仍留在當地繼續開墾。清光緒十九年間(1893年)間,平埔族人劉秋明等人又陸續自屏東縣遷入本地,日治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間,始有新竹州竹東郡的客籍人士陳德立首先遷入本村,此後來自新竹、桃園、苗栗等地的客籍移民才大舉遷入開墾。
日治初期沿襲清代舊制,仍稱馬加祿庄,屬卑南廳新鄉管轄,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改隸大庄區轄下。民國三十八年因人口漸增,劃出竹田村北區成立一個新的村,因本村的開發稍遲於竹田,故取名新興。本村位處鄉境的中區,在鄉治中心富里村北約七公里處,東隔海岸山脈與台東縣成功鎮接壤,西隔秀姑巒溪與卓溪鄉古風村接壤,南鄰竹田、北有萬寧村,本村形勢東西長、南北極狹,面積有 15.4 平方公里,地勢多屬丘陵與山坡,全村低於海拔 300 公尺以下的平地,約僅佔 2/5,水田區多在海拔 200 公尺以下的埔地間,面積廣達 180 餘公頃,因馬加祿溪蜿蜒流過,沖積出肥沃的土壤,以及九岸溪、秀姑巒溪豐沛的水利,水稻的產值極高,清咸豐二年開鑿的秋林大圳圳頭,就設在馬加祿溪口處,灌溉學校園以北數百公頃的農田,200 公尺以上的山區則多開闢為旱地。
本村現有 18 鄰 271 戶 1049 人,以客家、平埔、阿美族為主,主要聚落有學校園、馬加祿、東竹、東興部落 等處,學校園居民純為日治時期移入的客家籍,馬加祿則以平埔、閩南籍居多,以及少數客家籍,東竹純為日治時移入的客家籍聚居。東興為阿美族部落,現有 61 戶 218 人,清代末年間,有玉里鎮樂合里下澇灣社四戶,及安通社的阿美族人遷入,最早定居於竹田村「番仔田」山區,日治初期才遷移到現址。
Remove ads
學校園居民純為日治時期移入的客家籍,馬加祿則以平埔、閩南籍居多,以及少數客家籍,東竹純為日治時移入的客家籍聚居。位置為於現在的1鄰至8鄰一帶,8鄰位於馬加祿部落一小部分。
地名源自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此地原為一名叫「馬加祿」的卑南族人所擁有的獵場,其他人來此狩獵時,必須奉獻一半的獵物給地主,遂以其名為地名(駱香林,1983:67)。民國三十八年劃成一村,定名新興。居民大多為平埔族籍,二戰後也有少數客家籍人士遷入;位置約略為新興村9到13鄰一帶。[6]
此地方很久以前被稱為「刣人埔」(應在光緒5年(1879年)之前)。清光緒時,置庄改稱為「頭人埔」庄,所以得到「頭人埔」的舊稱,日治時代初期仍沿用此名。「頭人埔」閩南語為 "thâu-lâng-poo",與現今鄰近的阿美族聚落─「達蘭埠部落」(阿美族語稱: "Talanpo")相近,應亦與此舊名有關。
1937年(昭和12年),改名為「竹田」,村民都把「頭人埔」詮釋為:「以前此地出了許多頭人(地方領袖)或曾是頭人(番目)居住的地方」,其實它最早的名稱「刣人埔」若照平埔人解釋,意思應該是:「殺人埔」,在清代平埔人初墾此地時,常遭受埋伏於草叢中的布農人馘首;日治時期沿用頭人埔為庄名,到昭和12年(1937年)地方改制才有富里庄竹田區的設置;現多指本村一至七鄰一帶。[7]順帶一提,鹿港的頭崙埔,舊稱亦為「刣人埔」,據傳源自原住民出草殺人而來。[8]
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然被稱為「竹田」。據耆老稱:此地名起源係因村子東側山坡上原種有滿山的桂『竹』成林,山丘的南側又有廣闊的水『田』,遂各取兩者之意而稱為「竹田」,以象徵本地「竹茂田廣」之景像;而火車站則改稱東竹(意即東部之竹田)。現為本村人口最集中、繁盛之區域。範圍是指竹田村1至7鄰一帶[9]。可能是為了呼應竹田此地名的意義,現今竹田福德祠的門柱上對聯寫著:『竹廣耿心尊福德,田畝沾豐敬正神』。1945年,建有竹田義民亭。
Remove ads
因位於九岸溪下游沖積平原的頂端,地勢略呈東高西低,形成一個緩坡埔地,客家語稱呼這種地形為「埔仔地」,又因位在埔地的上端,故名為埔頭;二戰後始易名為富田,居民以客家籍佔大部份[10];現鄉村間居民口語仍稱「埔頭」,但門牌地段已使用「富田」,約略位置為東竹國小與竹田義民亭往東部份。
人口
根據花蓮縣政府民政處統計,2024年底富里鄉戶數約4千戶,人口約9.5千人,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富里村與明里村,2024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1,440人與398人[11]。
政治
富里鄉公所是富里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富里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花蓮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富里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5課3室等8個內部單位及1個附屬機關[17]。
富里鄉民代表會是富里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富里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富里鄉民代表會共有11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三選區1席平地原住民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18]。
|
教育
- 花蓮縣立東里國民中學
- 花蓮縣立富北國民中學
- 花蓮縣立富里國民中學
- 花蓮縣立吳江國民小學
- 花蓮縣立東里國民小學(附山本星象館)
- 花蓮縣立萬寧國民小學
- 花蓮縣立東竹國民小學
- 羅山分校(1996年裁撤)
- 花蓮縣立明里國民小學
- 花蓮縣立富里國民小學
- 花蓮縣立學田國民小學
- 花蓮縣立富南國民小學(2007年裁撤)
- 花蓮縣立永豐國民小學(Cilamitay阿美族實驗小學)
- 豐南分班(1987年裁撤)
- 四維分校(1992年裁撤)
交通

旅遊
文化資產遺址
民俗
文化設施 |
自然景觀瀑布溫泉 |
名產
其他
2007年由林靖傑導演拍攝的電影最遙遠的距離,其中一幕在火車站的取景在本鄉的東里舊車站,亦被收錄在歌手梁靜茹的歌曲「崇拜」MV內[25]。
2011年由李啟源執導的台灣電影《河豚》(Blowfish),其宣傳海報上男女主角站在開滿黃花的山野中,取景自本鄉竹田村的六十石山[26]。該電影後來一舉奪下瑞士「日內瓦國際影展」(Genev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與「發行獎」兩項大獎,成為最後十部競賽片中唯一獲得2個獎項的電影[27][28]。
2013年11月15日,富里鄉公所將平埔族列為「鄉定原住民」,此創舉乃全國首例。鄉長黃玲蘭說,2005年台南縣府就已經承認西拉雅族,認定為「縣定原住民族」,並於2009年起受理族籍登記;高雄市也在今年十月承認「市定原住民」,因此富里鄉希望比照台南、高雄市,先從「鄉定原住民」開始推動,希望藉此讓族人從自我認同開始,進而團結起來保存文化。日治時代在「昭和」以前,將平埔族認定「熟蕃」,戶籍資料上有註明「熟」;「大正」以後則改註記「平」,也就是「平埔族」,只要家族的日治時期謄本上有註記,就可認定為大武壠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等平埔族群。[29][30][31]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