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杨庄圣母无染原罪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杨庄圣母无染原罪堂,俗称小杨庄天主堂、东小杨庄天主教堂;因位于北园,又被称为北园天主堂[1],是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东小杨庄78号的一座天主教堂,属于济南总教区管辖。该堂始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2]。2006年4月,拆除老堂[3];2008年5月17日重修为现堂[4]。
Remove ads
堂区历史
天主教传入济南始于清代初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教会在陈家楼庄建立分堂(即陈家楼圣若瑟堂),辖区内始有天主教活动场所[5]。小杨庄地处历城县城北部,且当地人多以种植蔬菜为业,因而被称为“北园”。早在18世纪,教务报告中已提及北园教会[1]。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北园建起第一座天主堂,称圣母无染原罪堂,当时只有几间平房。同治四年(1865年),教会购置宅基0.13公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将原堂拆除重建,共计有平房21间[2],由德籍教士负责设计、监工[3]。新堂仍奉圣母无染原罪为主保。重建后,以小杨庄为中心进行传教活动,仅小杨庄、 霞侣市等左近村庄的农民领洗者就达300余人[5]。1927年,全小杨庄共有教友159人,慕道者众多。此时,济南府代牧区计划以该堂为中心,建立北园总铎区,但未能付诸实行。后经过发展,共有千户人家的小杨庄中,教友约占三分之一[1]。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全市天主堂被勒令关闭,教务活动停止。小杨庄天主堂被柳行大队使用[2],教堂遭到破坏,堂内设施荡然无存[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小杨庄天主堂于1985年得以归还[2]。1986年,教会组织修复天主堂,并找回失踪二十多年的古钟[3]。现任济南总教区张宪旺总主教,于1990年12月8日于济南晋铎后,便首先于小杨庄堂区服务,并在此做了第一台中文弥撒[6]。2005年10月21日,小杨庄天主堂举行百年庆典[7]。
因北园地区地势低洼,每次下雨,教堂内必然积水,同时建筑也年久失修;故从2006年起,堂区教友自发集资重建教堂。旧堂于当年4月拆除,并在原址奠基,扩建新堂[3]。经过两年的时间,于2008年5月17日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张宪旺总主教主礼奉献礼[4]。4月14日,堂区举行首次泰泽祈祷活动[8]。
目前,堂区每日举行弥撒,平日弥撒为6:00,主日前夕及主日弥撒为18:30(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改为18:00[9]),每周四18:30举行隆重晚祷、明供圣体和圣体降福,每周日16:00—18:00(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为15:30—17:30[9])开办慕道班[1]。此外,堂区还培育了送圣体员,建立了“灵心雅歌”歌咏团和“圣言之友”读经善会,以及堂区爱德服务团体——最小兄弟基基团等团体[10]。
小杨庄堂区曾先由唐神父、孟神父、付神父等外籍神父负责本地牧灵,后由国籍张宪耕神父、张宪旺神父、高长德神父、赵明忠神父、肖建国神父、胡波神父、张家起神父等相继担任本堂神父。现任本堂袁广义神父[10]。
Remove ads
建筑

小杨庄天主堂老堂为砖石砌体,优质木材房架,小瓦覆顶。正门上方镶一条石,上书“天主堂”,启首款题“天主降生后一千九百五年八月”,落款为“大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下浣立”。堂内设有祭台和跪凳。堂内装饰壁画。钟楼置大堂前部中央,高高凸起,其下半部是唱诗班座位。楼正面顶部的左右各置石柱,分别装饰石狮一尊,两石柱之间立十字架。教堂内另配房11间,其中北屋6间,东屋5间,及大门楼1座、便门1个。院内青砖铺路,十分幽静[11]。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