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鼻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鼻魚
Remove ads

小鼻魚(学名:Naso minor),俗名剝皮仔、打鐵婆,於1966年由南非魚類學家James Leonard Brierley Smith首次正式描述,其模式產地為莫三比克的Pinda Reef,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莫三比克菲律賓海域,棲息深度8-55公尺,本魚呈長橢圓形且側扁,標準長度約為身體深度的三倍,頭部沒有突起,呈現光滑的圓形,尾柄的每一側都有一個骨板,身體整體顏色為灰色,底部逐漸變為白色,頭部呈紫灰色,體側有5或6條藍灰色縱紋,嘴唇為黑色,胸鰭下方有淺色區域,骨板和尾柄黑色,尾鰭黃色,求偶時,雄魚上半身呈黑色,兩側有白色條紋[2],背鰭硬棘 5枚、背鰭軟條28-30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28枚,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礁石區,成群活動,以藻類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事实速览 小鼻魚, 保护状况 ...

种加词minor”意为“较小的”。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