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尚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尚同,是墨子在春秋戰國時提出的主要思想,其主旨之所謂「尚同」即是「上同」。墨子認為,在沒有刑罰政令時,人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此謂「人異議」,因此一人有一個道理,二人有二個道理,十人則有十個道理,且人人都認為自己的道理正確,因此互相否定,家庭的內部由此出現混亂,兄弟姊妹互相離散;天下的百姓也因此互相損害。[1]因此墨子認為應選擇一位聖賢,讓人們效法於他,簡單的說,就是人們的意見要統一於上級。[2][3]然而,胡適認為,「尚同」並不是推尚大同,而是「取法於人」的意思。
此條目過於依赖第一手来源。 (2020年4月1日) |
Remove ads
尚同形成背景
尚同標準
墨子認為,需要統一上級的是非標準,必須需要清晰的賞罰政策。上級凡是聽到善的,都必須告訴上級;聽見不善的也要報告上級。上級認為對的大家都應認為對,上級認為不對的大家也應認為不對。但上級有過錯時必須及時指正。[5]為了把這思想實行,因此設立了賞罰制度:上面得到報告就應加以獎賞,下級聽到亦應跟著讚美;若上級贊同的不跟著贊同,上級否定的不跟著否定,就應加以懲罰,萬民則加以詆毀。[6]
從家開始尚同
實踐尚同,首先從家庭開始。從家君發佈憲令,如果看到有愛家利家的人,必須向上級報告;若有害家惡家之人,也要向上級報告。做到這樣也算是愛家的,對待這類型的人應要獎勵他。如果看見有害家惡家的人不向上級報告,那就算是害家惡家的人了,這樣的人需要懲罰和指責他。做到這樣,家總算能治好了。[7]
尚同至鄉
故此,里長亦應尚同上級的標準,使他這一里內意見一致。里內意見一致了,又應與鄉長意見一致。因此鄉長認為對的,大家都應認為對的;鄉長認為錯的,大家都應認為錯,並且學習鄉長好的,效法鄉長的思想。[8]
尚同至天子
同樣原理,當一鄉村治成時,應尚同至天子,國君認為對的,大家都應認為對的;國君認為錯的,大家都應認為錯,只要全國人效法國君,就能治好一個國家。[9]
尚同至天
墨子還認為,萬民不僅要尚同到天子,還要尚同到天,這樣才能得到幸福。[10]若沒有尚同至天,則會發生天災。包括氣候不調、五穀不收、六畜不生、災難瘟疫、暴風久雨等等。這就是天降的懲罰。[11]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