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
奥地利指挥家(1929—201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方丹與哈農庫特-翁弗尔察格特的約翰·尼古勞斯伯爵(德語:Johann Nicolaus Graf de la Fontaine und d'Harnoncourt-Unverzagt[註 1][2][3],1929年12月6日—2016年3月5日),通稱尼古劳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奥地利指挥家,古樂復興風潮的旗手人物之一,以对古典时代以及更早些音乐的准确阐释而闻名。
哈農庫特早年在維也納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演奏員,1953年創立了古樂演奏團體「維也納古樂合奏團」。七〇年代是他的事業活躍期,演出邀約大增,他也開始嘗試歌劇及當代新音樂的指揮。哈農庫特曾兩次指揮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001年、2003年)[4]。
Remove ads
生平
1929年,約翰·尼古勞斯·哈農庫特出生于柏林,家人在他2歲時遷居格拉茨。後來,他前往維也納學習音樂,少年時代他曾在脅迫下參加納粹青年軍的活動,對此他表示:「如果你逃避每週三、週六的固定活動,黨衛軍和警察就會找上門來,抓住你,理光你的頭髮,然後把你丟到一群同你一般難以管教的少年當中。」[5]在維也納音樂院,哈農庫特學習的是大提琴、古大提琴演奏,師從保羅·格呂默(Paul Grümmer)及埃馬努埃爾·布拉別克(Emanuel Brabec)。
1952–69年間,哈農庫特在維也納交響樂團任職,演奏大提琴。1953年「維也納古樂合奏團」由哈農庫特領銜成立,專事古樂演奏;他們在古樂領域的成績斐然,七〇年代時已經頗負盛名。日後在與其他樂團合作時,哈農庫特亦應用其對古樂演奏的研究與心得,包括速度、力度等音樂要求,使得他的詮釋相當具有辨識度。
1970年,哈農庫特在米蘭斯卡拉大劇院正式以指揮身分出道,指揮蒙特威尔第《尤里西斯歸鄉記》[6]。1971年,哈农库特与古斯塔夫·莱昂哈特联合录制巴赫的全本清唱劇作品,这项计划于1990年完成[註 2]。除了早期作品之外,哈農庫特也指揮、推廣當時維也納所流行的輕歌劇作品。
哈農庫特與世界主要的樂團皆有合作,他多次應邀於维也纳爱乐乐团客席指揮,與該團錄製的錄音受到肯定[7][8]。1987–91年間,哈農庫特在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指揮莫扎特歌劇的新製作演出,這些劇目包括:《依多美尼歐》、《魔笛》、《后宫诱逃》及《女人皆如此》。他與歐洲室內樂團亦有長期良好的關係,1992年率該團參與萨尔茨堡音乐节,此後他多次擔任此一重大音樂慶典的歌劇指揮[9]。1975年,哈農庫特首次應邀指揮阿姆斯特丹王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此後多次合作[10],該團日後贈與他「榮譽客席指揮」(Honorair Gastdirigent)榮銜。
哈農庫特是創立於1985年的施蒂利亚夏季音乐节(Festspielsommer Styriarte)的核心人物,參與、規劃該活動達卅一年之久[11]。
2015年12月5日,哈農庫特在親筆信件中宣布了退休的決定。「我的身體狀況迫使我必須取消未來相關的規劃。」[12]他在2016年3月5日於圣格奥尔根辭世,享年86[1][13][14]。
作品
哈農庫特的代表性錄音自然是早期作品,在Teldec錄製了普賽爾[15]、巴赫[16]、蒙特威尔第[17]、拉摩[18]等人的作品。他的巴赫錄音尤其受到好評,曾三度灌錄《馬太受難曲》,2001年的第三版更獲得葛萊美獎肯定[19]。
除了擅長的巴洛克音樂外,哈農庫特和歐洲室內樂團製作的全套貝多芬交響曲[20]、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與皮埃尔-洛朗·艾马尔合作)[21]等作品亦頗受好評。2002年,他與維也納愛樂合作安东·布鲁克纳第9號交響曲[註 3],2009年則實況錄製了蓋希文《波吉和贝丝》,是他少數的近代曲目錄音。
- Nikolaus Harnoncourt, Frans Brüggen, Leopold Stastny, Herbert Tachezi. Johann Sebastian Bach: Gamba Sonatas — Trio Sonata in G major. Viola da gamba: Jacobus Stainer; Cello: Andrea Castagneri; Flute: A.Grenser; 大键琴 (马丁·斯考罗内克)
- Nikolaus Harnoncourt, Gustav Leonhardt, Leonhardt-Consort (Orchestra), Concentus musicus Wien (Orchestra), Alan Curtis, Anneke Ulttenbosch, Herbert Tachezi. Johann Sebastian Bach: Harpsichord Concertos BWV 1052, 1057, 1064. Violin, continuo, harpsichord. Label: Teldec
- Nikolaus Harnoncourt,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Franz Schubert. Symphonies. Label: Ica Classics.
- Nikolaus Harnoncourt, Rudolf Buchbinder (fortepian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 23&25. 安顿·瓦尔特 (保罗·麦克诺提) Label: Sony.
Remove ads
哈農庫特有多本著作,多數是演奏傳統的論述,以及美學觀點的討論等,當中最早完成的一本是1984年的《音樂的對話:關於蒙台威爾第、巴赫與莫扎特的臆想》(Der musikalische Dialog. Gedanken zu Monteverdi, Bach u. Mozart)。
獲獎與榮譽
- 奧地利學術與藝術獎章(一等十字),1987年[22]
- 榮譽會員,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1992年[23]
- 榮譽成員,格拉茨藝術大學,1995年[24]
- 茨维考羅伯特·舒曼獎,1997年[25]
- 汉斯·冯·彪罗獎,1999年[26]
- 葛萊美獎,2001年[27]
- 维尔纳·冯·西门子獎(巴伐利亞美術學院),2002年[28]
- 萊比錫巴赫獎牌,2007年[29]
- 奧地利學術與藝術獎章(最高等勳章),2008年[22]
- 榮譽博士,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2008年[30]
- 圣格奥尔根榮譽市民,2009年[23]
- 《留聲機》雜誌終身成就獎,2009年[31]
- 倫敦皇家愛樂協會金牌獎,2010年[32]
- 榮譽博士,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2011年[30]
- 《留聲機》雜誌名人堂,2012年[33]
- 榮譽博士,爱丁堡大学[30]
個人生活
哈農庫特的母親Ladislaja擁有梅蘭伯爵(Gräfin von Meran)的封號,其血緣可以追溯至哈布斯堡王朝的約翰大公。其父埃伯哈德(Eberhard)則是前任的楓丹與哈農庫特-恩維爾扎格伯爵(見注釋)。
1953年,他與小提琴家愛麗絲·霍费尔纳(Alice Hoffelner)成婚,兩人連袂創立了維也納古樂合奏團。他們育有四名子女:次女高音伊莉莎白、菲力浦、法蘭茨、埃伯哈德(早夭[34])。
註釋
参考来源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