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尼斯小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尼斯小體(英語:Nissl body)是神經元內的一種大型顆粒,這些顆粒為帶有核糖體粗糙型內質網,是蛋白質合成的地方[1]。此種顆粒以德國神經科學家弗朗茨·尼氏之名命名[2]。


利用尼氏所發展出的選擇性染色法可以染出尼斯小體,尼氏染色使用苯胺標定核外RNA顆粒。這種方法對找出神經細胞本體很有用,因為尼斯小體可以在細胞本體和樹突找到,但卻不存在於軸突和軸丘。由於RNA嗜鹼性,因此它在此染色中呈現藍色。
尼斯小體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變化,它們可能會被溶解或消失(核溶解)。一般認為它們和神經傳遞物質如乙醯膽鹼的合成有關。
經尼氏染色的神經細胞看不見有軸突及樹突的存在,但尼氏染色的意義在於它可將神經細胞與神經膠質細胞區分開;並使得觀察腦部不同區域的神經細胞排列(即細胞構築)成爲可能。[3]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