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屯子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屯子圍(英語:Tuen Tsz Wai,舊稱「田子圍」)是香港一條位於屯門區北部藍地的鄉村。該村部份地方為傳統圍頭圍村[3]。
行政劃分
歷史
屯子圍由蕭姓宗族興建。後因蕭族遷至新慶村,陶氏族人便於該處定居。[6]原籍江西鄱陽[6](或指廣西鬱林[7])的陶氏族人遷至牛潭尾,其後於屯門建立屯門村(該村於明朝期間建成)。[6]隨著族群人數增長,陶氏族人在清朝期間於藍地一帶建立五條鄉村:泥圍、青磚圍、屯子圍、藍地村及屯門新村,皆為圍村,並分散到上述鄉村居住。[6][7]
圍村
屯子圍的圍牆於1978年重建。原設於全村中軸的南端的圍門於該時被拆卸,並於東面前崗樓處重建;而原址則興建一個全新圍門,以作紀念之用,唯該門永久被封。圍門的遷置與妙法寺建成有關:寺廟正對村口被視為破壞該村的風水。[3][8]該村的舊名「田子圍」仍刻於舊圍門上。在中軸北端亦設有一座神壇,於1983年重建。[8]
陶氏宗祠
屯子圍內共有三座陶氏宗祠,全數皆位於村外。當中最舊的一座於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建成,為一座「三進兩院」結構的建築,1971年因風水原因而遭廢棄。後來該址曾被用作生產藤及纖維的廠房至1998年,現已荒廢。[7][8]該建築於2009年12月獲確認為一級歷史建築。[9]
第二座宗祠名為定山祖祠,以紀念第六代祖先陶定山,於康熙帝在位期間興建。這座「三進兩院」式建築於1972年重建,現已荒廢。[8]
第三座宗祠於1971年興建,用以取代因風水問題而遭廢棄的舊祠。這座兩進式建築蘊含不少裝飾,當中主進部份包含拜祭陶氏祖先的牌位。該祠亦稱作「五柳堂」,以紀念東晉(公元317-420年)及劉宋(公元420-479年)時代的中國詩人陶淵明(又稱「五柳先生」)。該祠鄰近的道路亦獲命名為五柳路。[8]
三聖宮
村內的三聖宮是用以拜奉玄壇虎元帥、洪聖及侯王,由該處的陶氏族人興建,於雍正、乾隆二帝在位期間興建。該宮於1993年重建,過程中除維持原建築的外觀外,亦採用了混凝土及鋼筯等現代工程物料。[1]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