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工業區位
工业所在的地区和地理位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工業區位是區位論中工廠設立的位置,用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因素。由德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於著作《工業區位論》中提出。[1]
![]() |
原料區位
原料區位。原料具時效性、體積及重量過大或容易腐壞,工廠設置於原料產地附近以降低耗損和運輸成本。例如:糖廠、魚罐頭廠、水泥廠、水產品加工廠等。
動力區位
勞工區位
勞工區位。生產需要大量技術型勞工的工廠,設立於勞工價格較低廉之處或技術性勞工密集的地點,一般取決於勞動者價格、數量、素質等。如中國、東南亞。例如:紡織業、高科技工業等。
市場區位
市場區位。產品具有時效性,不可長時間存放或易壞,工廠設立於鄰近市場,或能快速運送至銷售地之處。例如:烘焙坊、玻璃工廠、報紙出版等。
交通區位
交通區位。原料的輸入及產品的輸出體積過大,運費過高,不利快速輸送至遙遠的銷售地,工廠設立於鄰近港口、貨運火車站附近。通常以海運為主,如台灣的高雄港。例如:煉鋼廠、石化工業等。
政策區位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