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萊堡屠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萊堡遣返(克羅地亞語:Blajburška predaja,斯洛文尼亞語:Pliberški pokol),戰俘在遣返後被虐待至大規模死亡所以又特稱布萊堡屠殺 (克羅地亞語:Blajburški masakr)或布萊堡悲劇(斯洛文尼亞語:Pliberška tragedija),欧洲战场结束后,克罗地亚独立国作为当时轴心国的一份子,于1945年5月8日宣布取消独立,原领土全部回到南斯拉夫;当时数万名与轴心国有关联的乌斯塔沙士兵和平民选择逃离克罗地亚。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5月4日) |


随着南斯拉夫游击队占领南斯拉夫全境,很多人选择逃往奥地利;当他们到达盟军占领的奥地利时,英军拒绝接受他们的投降,而是将他们遣返回南斯拉夫。战俘与南斯拉夫其他游击队俘虏的军队一起被迫行军;有超过数万人被处决,其他人被带到劳改营,更多人死于恶劣的条件。这起事件以卡林西亚边境城镇布莱堡命名,最初的遣返工作就是在此进行。
2008年歐盟理事會轄極權政權罪行公聽會報告查出1萬4531名斯洛文尼亞人與6.5-10萬名克羅地亞人被屠殺,共約8-11萬人。[1]被屠的親軸心國或反共的諸多勢力包括:克羅地亞法西斯兼民族主義恐怖組織烏斯塔沙的烏斯塔沙民兵團、克羅地亞國土保衛軍(納粹傀儡國克羅地亞獨立國的軍隊,1944年與烏斯塔沙民兵團合併成克羅地亞武裝力量)、斯洛文尼亞國土保衛軍、黑山國民軍等。
Remove ads
緣起
南斯拉夫王國保皇派的南斯拉夫祖國軍(切特尼克政治運動的軍隊)與共產主義者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是二戰時南斯拉夫抵抗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王國的兩大遊擊勢力,初期互有合作,後期分道揚鑣,祖國軍名義中立實則暗助德義軍队,令盟軍不再支持祖國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與它互相攻擊。[2][3]
特赦與撤退

1944年8月30日起,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元帥鐵托頒發特赦令,接納親軸心國的本國勢力歸降,直至9月15日為止。[4]1944年10月納粹德軍開始撤出巴爾幹半島,1945年4月德軍在斯雷姆戰線(東方戰線在斯雷姆的部份)潰敗後德軍全速撤出。[5]克羅地亞國土保衛軍不欲降於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或蘇聯紅軍,遂走道斯洛文尼亞撤往剛從納粹德國解放的奧地利,欲向剛從意大利出來的英軍投降。[6]
德國傀儡國克羅地亞獨立國一向反共,有軍政高層期求盟軍在二戰後容許他們從奧地利安全回國,為盟軍剿滅南斯拉夫共產黨。至於民間,斯洛文尼亞天主教主教Gregorij Rožman遊說盟軍佔領斯洛文尼亞。[6]為此克羅地亞獨立國廢除獨尊克羅地亞人的民族歧視法律,向英美價值觀靠攏並示好,1945年5月6日向盟軍尋求合作[7],但種種合作努力告失敗。[6]克羅地亞獨立國帶同恐懼共產主義的平民撤退,[8]希望製造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攻擊平民的意外,但平民人數太多,反而拖慢軍隊徹退,令平民淪為烏斯塔沙的人盾。[9]另一方面,克羅地亞國土保衛軍與烏斯塔沙民兵團在1944年合併成克羅地亞武裝力量。
在1945年5月5日在意大利邊境成功歸降英軍的部隊有:保皇派的南斯拉夫祖國軍殘部、塞爾納亞義勇軍兩個團與小量切特尼克成員,他們沒遭遣返。[10]
Remove ads
布雷堡投降
1945年5月9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元帥鐵托在貝爾格萊德電台呼籲本國親軸心國從速投降,否則遭「無情對待」。[11]5月15日,克羅地亞武裝力量撤軍大隊的先頭部隊約2.5-3萬人抵達奧地利邊境小鎮布萊堡。[12][13]先頭部隊大體在鐵路路堤附近紥營,黑山國民軍在路堤以東佈防。[14]撤軍大隊延綿45-65公里,[13]仍有17.5萬人尚在南斯拉夫內未過境。[12]當天在布雷堡城堡相議投降事宜。英軍代表是英國陸軍愛爾蘭第38步兵旅(38th (Irish) Brigad)旅長托馬斯·斯科特,[15]克羅地亞武裝力量代表是指揮官、前烏斯塔沙民兵團將軍Ivo Herenčić,通譯官是烏斯塔沙民兵團上校Danijel Crljen。[16][17]
卡林西亚地区的其他遣返事件
行军返回
范围与后果
万人坑调查
受害者人数
当今的共识是强行军以及灭绝营造成包括平民在内的死亡人数数以万计。布莱堡遣返及后续事件造成的伤亡在5万至20-25万这一区间。基于统计计算,至少有7-8万人被杀害。然而,在战后死亡人数的精确数字现已无法准确查明。
腳註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